2017-06-07 14:38 来源:网友分享
进口原料价格下跌 惠氏、雅培价格照涨不误
上周,以“综合成本上涨”为理由率先涨价的惠氏,一直处于舆论的风暴眼中。继惠氏涨价7%之后,另一外资奶粉品牌雅培,接着涨价10%.尽管外资奶粉每一轮涨价都遭遇质疑声一片,但却从来没有因此止步。
记者粗略整理了自2006年以来洋奶粉的多次涨价事件,发现除了去年底三聚氰胺事件中国家主管部门明令禁止奶粉涨价外,洋奶粉平均每半年涨价一次的步伐从未停止过。而各种涨价的原因,已是耳熟能详:成本上涨(包括进口原料、因需求扩大而带来的综合成本上涨)、更新配方、更新包装……
有媒体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外资品牌奶粉之所以能毫无顾忌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涨价,原因在于,洋品牌在高端婴幼儿奶粉领域已占据高达80%的份额,消费者根本没有别的选择可言。尤其在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国内最大的国产奶粉企业三鹿轰然倒下后,将更多的中低端份额让渡出来,令洋奶粉们更有恃无恐。因为道理非常明显:难道涨了十块二十块,你家的小孩就断奶不成?
三年涨价路:平均6个月涨一次
当惠氏宣称“因市场需求加大导致综合成本上涨”、而雅培因“换了配方”而拉开洋奶粉今年涨价的序幕之时,这已是自从2006年7月以来36个月内,据公开信息统计的洋奶粉第六次涨价,平均每6个月价格上调一次。
从2006年起,大部分洋奶粉品牌每年在“合适的时间”都在持续不断地涨价。除2008年因为三聚氰胺事件,洋奶粉的公开涨价在舆论压力下戛然而止外,三年里涨价行动持续未止。如果对其中的平均值累加,三年涨价幅度为50%左右。如果以最高幅度累加,涨幅几乎达到了100%.
2006年7月,进口奶粉在全国范围内提价。一些品牌全面上调产品价格,其中,多美滋涨幅最高达22%.包括美赞臣、雅培、惠氏等在内的大多涨幅在10至15元之间。当年洋奶粉涨价的理由是,婴幼儿奶粉的配方进行了升级,添加了新的成分,且更换了包装。
2007年下半年,洋奶粉再次祭出了“原材料价格上调造成成本上升”的旗号。惠氏普遍涨价幅度为5%至10%;多美滋全线产品上涨了6%至10%;雅培大罐装每罐上调10元,小罐装上调5元。明治罐装婴儿奶粉从130元上升到195元。2007年饲料、玉米、白糖、包装材料等成本都略有上涨,奶粉的主要原料乳清蛋白跟着上涨,这对企业造成一定的生产压力,因此涨价似乎“在所难免”。
2008年4月,美赞臣、雀巢、惠氏等占主流地位的进口奶粉纷纷提价,涨幅为5%至20%.市场上多款900克桶装婴儿配方奶粉的价格已逼近甚至超过200元。大部分企业都将涨价归因为“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扬”。据称,进口脱脂奶粉提价100%,乳清粉提价70%.据2008年的媒体报道称,全球奶粉及原料供应的70%至80%来自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当时两国牛奶出口量锐减,加之全球需求上升,导致国际奶价不断飙升,奶制品原料成本出现前所未有的上扬。
哪怕在通胀预期下的2008年,媒体对洋奶粉的集体涨价也多有质疑。有业内专家指出,“澳大利亚确实是连续干旱,生产总量只下降6%到10%,但下降不等于影响到整个出口,国际性‘奶荒’并不存在”,“奶荒”是“洋奶粉涨价的谎言”。
据了解,当时国内全脂奶粉价格是3万-3.3万元/吨,而进口奶粉也在4.5万-4.8万元/吨之间。这个价格与2007年底相去无几。
2008年9月,部分进口奶粉酝酿涨价之时,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在媒体“趁火打劫”的批评声和国家相关部门明确禁止奶制品涨价的政策面前,一些洋奶粉仍然暗中涨价,涨幅在20%左右。
而2009年3月前后,一些外资品牌也实施了10%左右的提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