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0 11:56 来源:网友分享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反应堆爆炸,大量强放射性物质泄漏,酿成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这是首例被国际核事件分级表评为第七级事件的特大事故。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县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这是第二例被评为第七级事件的特大事故。
核泄漏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对人体的严重损伤已经有很多报道,而医学救援是核应急救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作为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随时有可能冲向一线。那么我国的核事故医学救援体系是怎样的?健康界做了相关梳理。
核事故医学救援文件
我国核事故医学救援体系始建于2003年9月。当年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编制发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首次提出要“建立完善职业中毒医疗救治和核辐射应急救治基地,承担职业中毒、化学中毒、核辐射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集中定点收治任务”。指出“在有核电站、核设施、大型核辐射装置的重点省份建设核辐射应急救治基地,上述基地以依托实力较强的综合医院建立相应病区为主。” 同年卫生部发布了《卫生部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卫法监发〔2003〕53号)。
经过十余年的建设,我核事故医学救援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2009年卫生部对《卫生部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明确了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在核事故应急医疗救援中的职责。
核事故医学救援机构建设
国家核事故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组织体系
如图所示,我国核事故医学救援体系分为四个层面: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国家级核和辐射损伤救治基地、相关医疗机构和放射卫生机构。
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
医学救援的最高指导机构是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以下简称应急中心)。应急中心设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中心下设临床部、监测评价部和技术后援部。
第一临床部设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和血液病医院,第二临床部设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人民医院,第三临床部设在解放军307医院。监测评价部设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技术后援部设在军事医学科学院。
核和辐射损伤救治基地
2005年我国启动核辐射损伤救治基地建设,目前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下辖17个核辐射损伤救治基地。。
国家级核和辐射损伤救治基地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全国核事故和辐射事故医疗救治支援任务,开展人员所受辐射照射剂量的监测和健康影响评价,以及特别重大核事故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的现场指导;开展辐射损伤救治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如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2007年成立"国家级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治基地(天津基地)"。
省级核和辐射损伤救治基地的主要任务是:承担辖区内核事故和辐射事故辐射损伤人员的救治和医学随访,以及人员所受辐射照射剂量的监测和健康影响评价;协助周边省份开展核事故和辐射事故辐射损伤人员的救治和医学随访,以及人员所受辐射照射剂量的监测和健康影响评价;负责核事故和辐射事故损伤人员的现场医学处理。
相关医疗机构和放射卫生机构
相关医疗机构包括放射病、血液病、肿瘤或烧伤专科的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以及职业病防治院、急救中心等,承担辖区内的核事故和辐射事故医疗救治任务,负责事故伤病员的救治、转运和现场医学处理等任务。已建立核和辐射损伤救治基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基地负责医疗救治任务。
放射卫生机构包括承担放射卫生工作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病防治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等,承担辖区内的核事故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放射防护和辐射剂量估算任务。
救援体系新进展
2015年,第三军医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原核工业总医院)等机构成为 "国家核应急医学救援技术支持中心"及"国家核应急医学救援分队"。
在我国核应急准备与响应能力体系中,国家核应急医学救援技术支持中心主要承担国家核应急准备与响应中涉及医学研究与技术支持的任务,包括辐射损伤救治、公众辐射防护、应急心理救援、健康风险评估等相关技术储备和科学研究。
国家核应急医学救援分队重点承担快速就近支援核应急现场医学救援任务,指导并协助一线救援力量开展现场医学救治、伤员转运、个人受照剂量监(检)测、受照人员心理评估与干预等,并根据需要承担跨区支援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