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过度输液尚需公众配合

2016-07-09 16:40 来源:网友分享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未来必须下大力气普及医学常识,并在公众中形成共识,促进全民健康。

  7月1日起,除儿童医院外,江苏省46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将统一实施新政: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2016年底前,江苏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门诊全面禁止静脉输液。据了解,我国并未在国家层面对医院的门诊输液作出统一规定,但安徽、浙江、江西已明确出台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直至全面取消。

  就普通公众的认知水平,如果不是网络时代,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多年养成的感冒、咳嗽之类的小病小灾就到门诊去“打点滴”的老习惯有多么不科学,多花点钱还是小事,健康风险才可怕。除了对血管造成伤害,过度输液会使一些病菌产生耐药性,最终可能演变为“超级细菌”。当抗菌药的研发速度赶不上耐药性细菌的繁殖速度时,患者将面临“无药可用”。正因为此,很多国家医生一般不会轻易给患者输液,输液只是“最后的给药方式”,只有急救、重症和不能进食的患者才需要这种高风险的方式。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过度输液十分突出。

  回顾我国静脉输液史,不难发现,泛滥是从1990年后开始的。即使是住院病人,1990年前也不是都选择输液疗法。从1998年到2009年,短短11年间,中国输液产量增长了4倍多。近十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为了控制输液率、控制抗生素滥用、扭转儿科困局,也想过很多办法,包括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总体说来,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剖析“吊瓶森林”屡禁不止的原因,人们第一反应是“以药养医”。的确,过度医疗都是利益使然,过度输液亦不例外。当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主要靠药品收入,当输液比其他给药方式的利润空间更大,大处方、滥输液便难以避免。

  过度输液治理,医院负第一责任。在这个问题上,医生居于主导地位,处于信息不对称关系中有利的一方,所做出的决策具有权威性,必须承担主要责任。因此,对医生处方进行约束是最低成本、最有效率的控制。医院层面,破除“以药养医”才能有效缓解过度输液之痛,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一些省市已开始此项改革),降低公立医院逐利冲动。否则,过度输液局面就难以扭转。同时,医保也可以合理介入,对一些不需要输液治疗的常见多发病,可以通过医保拒付等手段对其进行调控,鼓励医务人员和患者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输液,合理使用药物。特别是将那些常见、效果好的口服药物、肌肉注射针剂,纳入医保药品目录,并保证临床供应,供医生与患者合理选择。

  在过度输液上,一味指责医院、医生并不公允,某种意义上,它是一个医患“共谋”的结果,因为很多患者或儿童家长本身就患有严重的“输液依赖症”,动不动就要求“打吊针”,一些人“病久成良医”,连要用什么药都一清二楚。尤其是一些着急的家长,孩子一发烧就要求医生给孩子输液,认为挂盐水能迅速退烧、康复。要是医生不应允,劝他们采用口服药,他们可能不满意,不认同医生判断。要是公众用药习惯不改,就算公立医院门诊取消了输液,他们还会往能够提供输液服务的小诊所跑。是以,强化公众健康教育很有必要,医院、网络、媒体等多渠道让公众了解过度输液的危险性,从而提升抵制过度输液、滥用抗生素的自觉性。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未来必须下大力气普及医学常识,并在公众中形成共识,促进全民健康。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国内新闻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