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6 17:01 来源:网友分享
(一)发病原因
血管性痴呆的病因是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功能衰退的结果。由脑血管病变所致的脑组织供血不足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产生脑血管疾病的原因很多,如原发性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出血、脑梗死、脑血栓、脑血管畸形等,主要原因是由于血液成分或血流动力学在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发生了改变,引起脑缺血或脑出血性疾病,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资料显示脑血流量降低的程度与痴呆的严重程度呈正比,脑缺血和出血的程度、部位,以及微梗死灶(出血灶)数量、容积与痴呆的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多发性梗死的小梗死灶越多,出现痴呆的机会就越多。额叶内侧面(扣带回)、纹状体前部、内囊前支、丘脑及优势半球病变易发生痴呆。
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其他少见的病因有:继发性脑梗死的出血、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血友病)、抗凝或溶血栓治疗、脑动脉炎、淀粉样血管病或肿瘤侵袭血管壁破裂出血等。持续性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硬化。动脉壁发生脂肪玻璃样变,可形成微动脉瘤。此外,由于脑内动脉无外弹力层,中层肌细胞少,所以管壁较薄,其中大脑中动脉及其所发出的深穿支——豆纹状动脉,呈直角分布,这种解剖结构造成在用力、激动等外加因素作用下,当血压骤然升高时,此动脉容易因为压力增高导致破裂出血。
脑梗死是由于脑供血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脑软化。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常伴有高血压。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可加速动脉硬化的发展。其他较少见的病因有:各种脑动脉炎、结缔组织疾病、先天性血管畸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高凝状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在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当处于睡眠、失水、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红细胞增多症等情况下,引起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血黏度增加或血凝固性异常等,则易于导致血栓形成。
脑栓塞是由于栓子经血液循环流入脑动脉,引起阻塞,产生相应供血区的缺血,发生脑功能障碍。根据栓子的来源不同,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及来源不明3种。心源性栓子多由风湿性心脏病,尤其是二尖瓣狭窄合并心房颤动时,左心房壁血栓脱落引起。细菌性内膜炎时,瓣膜上的炎性赘生物脱落,心肌梗死或心肌病的附壁血栓、二尖瓣脱垂。心脏黏液瘤以及心脏外科手术的合并症等也较常见引起。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者,来自静脉系统的栓子也可引起反常栓塞。非心源性栓子主要来源于主动脉弓以及其发出的大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附着物脱落,可形成脑栓塞,也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少见的有败血症,尤其多见的是肺部感染性脓栓;长骨骨折的脂肪栓子;胸腔手术、人工气胸、气腹等原因引起的气体栓子;癌性栓子;寄生虫虫卵栓子以及异物栓子等。
(二)发病机制
VD的病因是脑血管病变(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功能衰退的结果。脑血流量降低的程度与痴呆的严重程度呈正比,在VD中发现,有明显脑动脉硬化组是没有脑动脉硬化的5倍左右。有的学者认为,痴呆组与非痴呆组的脑内、外动脉硬化的程度与范围没有差别,认为脑动脉硬化对痴呆不起决定性作用,而多发性小梗死灶对痴呆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小梗死灶越多,出现痴呆的机会越多,这一观点已为大家所接受。
Tomlinson等人的研究指出(东仪英夫,1984):梗死灶的容积与痴呆、智力低下有一定的关系,梗死灶50ml以上的发生痴呆高于对照组。
除了病变的大小与发生痴呆及其严重程度相关,病变的部位与发生痴呆也有重要的相关性。易发生痴呆的病变好发部位有:额叶内侧面(扣带回)、纹状体前部、内囊前支及丘脑;次之是额叶、颞叶及枕叶白质。而脑梗死最常见的部位是:侧脑室周围白质、尾状核头、核壳、苍白球、丘脑、胼胝体前后部、脑桥基底部、小脑及内囊前支。多位于大脑前、中动脉深穿支的供血区。
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Binswanger型脑病,病理改变是广泛的脑白质萎缩,尤以脑室周围和颞枕之间更为明显。大脑白质有严重的软化和弥漫性脱髓鞘性改变。有高度的脑动脉硬化,通常有高血压和带有锥体及锥体外系特点的进行性痴呆和假性延髓性麻痹。95%的病例有脑室扩大,尤以枕角和前角明显,一般皮质相对保持较好。此病又被称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另外,在优势半球侧的大脑中动脉、后动脉分界区内产生梗死,也可引起痴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脑血管性痴呆病理部位在皮质下结构的中心,相当于司令部的大脑皮质在把情报从末梢传入中枢,和把命令从中枢下达给末梢的通讯网的相应神经受损。这一事实,可以解释脑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智能低下所表现出的无规律性特点,以及临床症状的可变性特点,也较容易说明由于大脑皮质比较健全,患者智能低下程度较轻时,对疾病的自知力保持,而且,治疗效果较好,属于可治性或可逆性痴呆。
主要包括:早期症状、局限性神经系统的症状及体征,以及痴呆症状。
1.早期症状 潜伏期较长,一般不易被早期发现也不被重视。可分为两种障碍:
(1)脑衰弱综合征:据 ICD-10的分类,称为器质性情绪不稳定(衰弱)障碍(ICD-10,1992)。
此种精神障碍可作为最早期的症状出现,发生在脑动脉硬化的无症状期,常伴情感脆弱、焦虑不安和抑郁情绪。往往被误诊为神经衰弱。持续时间较长,甚至长达数年之久。在TIA发作之后,症状会逐渐加重,此时期仍无明显的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脑衰弱综合征也可以在脑卒中发作的康复阶段,较长期的,时轻时重的存在于脑血管病的全病程中。
其主要症状:
①情感障碍:为典型症状。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不稳定、情感脆弱、克制情感表达的能力明显减弱,严重时表现情感失禁,控制不住情感反应。在无明显的精神创伤或微弱的刺激之下,表现易伤感、易激惹、易怒。病人愿意克制情感,但往往克制不住,为此感到很苦恼。
②各种躯体不适症状:这些症状常常作为病人诊治的主体表现。
头痛:全头痛,紧箍感,以枕部、双颞部、额部为主,转头、用力憋气时加重。
头晕:多在突然左右转动头部或后仰时出现,可能为椎动脉受压,椎基底动脉暂时性脑缺血所致;眩晕,伴耳鸣及听力减退者,可能为前庭动脉缺血引起。肢体麻木,走路向一侧倾倒感,眼花,肌肉震颤等症状也经常出现。
睡眠障碍:以失眠为主,入睡难,睡眠时间减少。少数病人白天昏昏欲睡。为此症状焦虑不安,需服用催眠药者不少见。
③轻度的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工作效率下降,主动性下降,记忆力下降,特别是学习新知识困难,近事遗忘较明显。病人有自知力,有时伴焦虑症状,有求治要求。
症状轻度时,常不被重视。由于常合并有高血压病,应进行神经系统以及实验室的检查,明确查到脑动脉硬化的证据,如眼底动脉硬化、头颅CT的小梗死灶等。但无阳性神经系统的症状及体征,也不能否定脑动脉硬化的诊断。
(2)轻度认知障碍:目前对此障碍尚有争议。可以认为此种症状发生在脑动脉硬化症的早期阶段,认知障碍并未达到痴呆的严重程度。随着脑动脉硬化症状的好转(侧支循环的建立等原因),症状也随之明显好转。
主要特征为认知功能下降,表现在:
①记忆损害:表现在学习新知识、新事物时的困难,在给病人进行记忆测查时,可发现病人回忆词汇或物体时,记忆力下降,主要为近记忆障碍。但由于患者自知力存在,则会竭力想方设法进行补偿。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可长期保持良好状态。
②注意力障碍:不能集中注意力,表现为专注于某一项工作的能力下降。
③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减低:表现为病人对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的理解和反应能力降低,解决问题能力降低,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主动性下降。
④语言运用能力下降:表现为病人在与人进行语言交流时,理解力下降,主动交谈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思维,因此是一种表达性语言功能障碍,有时简单的交谈看不出异样,较复杂的交流,或较长时间的交谈,会发现病人在表达及理解语言的能力方面均有轻度障碍,有时可出现选不出合适的词汇时,以许多较详细的叙述来代替专门的词汇的现象。
⑤视觉空间功能障碍:病人不能完全正确的感知视觉空间的关系。对此症状的确认,可以应用令病人画几何图形的方法来检查有无空间感知功能障碍。
轻度认知障碍可用定量化的认知评估作业量表进行评价及测查。常用的量表有神经心理学测验、简短精神状态检查等,可以用来判定异常及严重程度。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持续存在不得少于2周,必须排除存在有意识障碍,有的学者认为如果轻度认知障碍持续进行性恶化,应视为痴呆的早期症状。但在确定为轻度认知障碍的当时,病人并未达到痴呆,与痴呆是有明确区别的。
2.局限性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 此症状及体征为脑血管病继发的或后遗的脑损害神经症状及体征。由于脑血管受损的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神经症状及体征。一般来说,位于左大脑半球皮质的病变,可能有失语、失用、失读、失写、失算等症状;位于右大脑半球的皮质病变,可能有视空间障碍;位于皮质下神经核团及传导束的病变,可能出现相应的运动、感觉及锥体外系障碍,也可以出现强制性哭笑、假性延髓性麻痹症状,也有时伴有幻觉、自语、缄默或木僵等精神病性症状。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发生障碍时,可产生同侧偏盲、空间失认及自知力缺乏等(童启进,1998)。
Binswanger型脑病时,不仅常有假性延髓性麻痹、动作迟缓、共济失调、言语不清、伴抽搐及强制性哭笑等,还可有轻度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或小脑症等。
大面积脑梗死性痴呆多急性发病,病情严重,即便抢救存活者,大多数后遗严重的神经症状及体征,如卧床不起、瘫痪、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痴呆症状也较为严重。
丘脑性痴呆由于伴发脑干病变,可出现眼球垂直注视困难及其他中脑、脑桥症状。但是运动症状多不明显。
一般来说,以上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在脑血管疾病反复发作后(特别是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一次比一次加重,痴呆也逐渐恶化加重,从局限性痴呆直至全面性痴呆。
1.符合同时存在的脑血管疾病或其他躯体疾病(高血脂、糖尿病等)的实验室检查。就精神障碍本身目前尚无特异性敏感的实验室检查指标。
2.心理实验室检查 心理学检查是诊断有无痴呆及痴呆严重程度的重要方法。近年来我国引进和修订了许多国际通用的简捷快速的筛查工具,诊断效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简要概述如下:
(1)简易智力状况检查(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由Folstein于1975年编制,评定计分标准,如回答或操作正确记“1”,错误记“5”,拒绝回答或说不会记“9”或“7”。主要统计“1”的项目总和(MMSE总分),范围为0~300国际标准24分为临界值,18~24为轻度痴呆,16~17为中度痴呆,≤15分为重度痴呆。我国发现因教育程度不同临界值也不同;文盲为17分,小学(教育年限≤6年)为20分,中学及以上为24分。
(2)长谷川痴呆量表(Hasegawa Dementia Scale,HDS):由长谷川和夫于1974年制订。共11个项目,包括定向力(2项)、记忆力(4项)、常识(2项)、计算(1项)、铭记命名回忆(2项)。
该量表采用正向记分法,满分为32.5分。原作者的临界值定为:痴呆≤10.5分,可疑痴呆10.5~21.5分、边缘状态22.O~30.5分、正常≥31.0分,亦可按教育程度划分正常值:文盲≤16分、小学<20分、中学以上<24分。
(3)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1969年Lawton和Brody制订,主要用于评定受试者日常生活能力。
ADL共分14项,评分为4级:①自己完全可以做;②有些困难;③需要帮助;④根本不能做。64分为满分,总分≤16分完全正常,>16分有不同程度功能下降。单项分1分为正常,2~4分功能减退,有2项或2项以上≥3或总分≥22为临界值,提示功能有明显减退。我国常规总分18.5±5.5。
1.影像学检查 CT和MRI所示与脑血管病变表现一致。符合同时存在的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或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动脉硬化等等)辅助检查结果。
2.哈金斯基(Hachinski,1974)缺血系数评分表(HIS)总分多在7分以上。
3.电生理检查 如脑电图、负相关诱发电位P300分析。
饮食适宜:1、宜吃富含卵磷脂的食物;2、宜吃软化血管的食物;3、宜吃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
宜吃食物
木耳俗称为血管的清道夫。可以带走多余脂肪和体内垃圾。和洋葱、山楂、青椒一起食用。生吃!每天坚持吃一盘,不放盐,来些许香油!
豌豆是铁和钾的上等来源,而且可以增加新陈代谢,有助于防止动脉硬化!干豌豆和青豌豆都很是很好的,煮粥或者用来凉拌
燕麦可以有效的降低人体中的胆固醇,对心脑血管疾病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一次不宜吃太多,50g以内最好。可以和玉米、牛奶、或者水果丁一起食用。
饮食禁忌:1、忌吃油炸、烧烤、腌制食品;2、忌吃咸菜;3、忌吃糖多盐多食品;
忌吃食物
烧烤因为烤肉容易致癌,有时吃完后还会吃坏肚子。可以选用其他的方式来食用肉类,像炖、煮、爆炒。
腌制咸菜咸菜中含有亚硝酸盐,容易致癌!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每天至少一斤蔬菜
蜜饯含有很多糖分和食品添加剂,过多的糖会侵蚀我们的血管。造成脂肪含量增加新鲜卫生的水果,每天食用200~400g.
温馨提示:
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