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7 09:26 来源:网友分享
正常宝宝所产生的耳屎大多为黏稠状;而异常耳垢的形成,一方面可能是因让宝宝躺着喝奶;另一方面因洗澡后未作适当的处置。清理方式:可以利用宝宝洗澡的时间进行。用湿布将宝宝的外耳道擦拭干净。洗澡后用干的棉签插入宝宝的耳朵不超过1厘米处,轻轻稍作旋转,即可吸干水分和清除秽物。有些情况下坚硬如石头则需医生清除耳屎,以避免慢性感染。
婴幼儿中耳炎一旦发现,就应及时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在鼓膜未穿孔前只要及时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等),炎症很快就能控制,避免穿孔。已经穿孔者治疗方法并不复杂,只要把脓彻底地清洗出来,滴抗生素药液(氧氟沙星滴耳液),再全身用有效的抗生素,很快就能控制炎症。但抗生素的应用最少要坚持3~7日,切不可过早停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果初次治疗不彻底,转为慢性容易反复发炎。对于中耳炎治疗是否及时、彻底,与听力的关系很大。如果发病1周内开始治疗,只有6%的患者影响听力;如果3周以后再治疗者,80%影响听力;发病第1次就彻底治好,以后再不复发者,约50%听力受损;有反复发炎者,50%有听力障碍。可见早期争取一次性治愈是保护听力不受损害的关键。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宝宝容易出现的一种症状,那就是耳朵痒了,我们知道宝宝耳朵痒虽然不会威胁到宝宝的生命,但是会给宝宝带来多种麻烦,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宝宝耳朵痒要怎么办。
对于宝宝耳朵痒这个问题,其实是耳朵发炎的一种前兆,例如中耳炎,中耳炎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疾病,发病率并不低于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这类常见疾病,多数是高烧不退、耳痛等症状,但这类疾病最初的症状就是耳朵痒。
当宝宝总是在晃头或者抓耳挠腮家长就应该注意了是否宝宝的耳部出现了不适,因为宝宝的语言或者思维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他们无法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但他们的不适会会用其他表现体现出来,例如哭闹、高烧等等,宝宝发生中耳炎多数的原因是因为耳朵进水造成的,比如给宝宝游泳的时候、洗澡的时候、喂奶的时候、洗头的时候或者是宝宝哭泣的时候都会造成宝宝耳朵进水,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宝宝耳道里面的耳屎堆积过多变硬造成的,或者是细菌感染。总之病因还很多,家长应该加强注意。
给宝宝洗澡、洗头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耳朵,尤其是洗头的时候,给宝宝买一款适合的浴帽,这样宝宝洗头的时候既不能沙眼睛,耳朵又不容易进水,因为浴帽是在耳朵上面的,很好的保护了耳朵和眼睛。宝宝吃奶的时候容易顺着嘴角流出奶液,奶液不慎流入耳朵也会造成中耳炎。宝宝躺着哭泣的时候眼泪会顺着脸颊流到耳边,不注意的时候也会流入耳道,从而引发中耳炎。一旦有水流入宝宝耳朵应该立即采取措施让水份吹干。一旦发生中耳炎立即前往医院救治。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宝宝出现了耳内的湿疹,湿疹无论出现在宝宝身体上的哪个部位都会引起宝宝瘙痒,使宝宝感到很不舒适,自然会出现哭闹的症状,这种情况很难被家长发现,因为不像中耳炎那样会高烧,只是宝宝单纯的哭闹找不到任何的原因,这个时候家长可以拿一个小手电去照亮宝宝的耳道,观察宝宝耳道出现的一些异常,有那种带亮光的小掏耳勺,很方便也很实用,可以直接看清宝宝耳道内部的问题。
那么宝宝如果有内热也容易导致宝宝耳朵痒,比如进食过多引起的食热,很多家都害怕孩子吃不饱,那么自然会多想让孩子吃点,觉得多吃才能长高长胖才能更健康,其实这样的养育方法并不正确,应该懂得适可而止。
以上就是关于宝宝耳朵痒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我给出的建议,希望新妈妈们可以吸取和采纳。
宝宝由于预防和治疗不当,很多宝宝会反反复复地患上中耳炎,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引起听力障碍,甚至造成语言发展迟缓和学习能力差。中耳炎初期的症状是耳朵痒,小孩通常会禁不住去抓耳朵,以减轻不适。
中耳炎不像感冒发烧,一下子就能看出来。有的宝宝还小,不会明确表示“耳朵疼”,家长便不容易察觉。如果宝贝有了以下这些表现,那么就可能患上中耳炎了。
表现症状
1、发烧 宝宝连续3天发烧37.5℃以上,吃了药烧却持续不退时,就要考虑宝宝有患中耳炎的可能,要尽早去耳鼻喉科检查。
2、挠耳朵 如果宝宝不断地摸耳朵、挠耳朵、揪耳朵,要想到他是不是患了中耳炎。
3、摇头 当发现宝宝躁动不安、摇头,要想到他耳朵可能不舒服。
4、哭闹 孩子突然变得烦躁,爱哭,而且夜里总是睡不好觉,这时要立即带他去看医生。
5、耳朵积水 当发现有黄色分泌物流出的时候,就要注意了。
6、听力不好鼓膜里有渗出液会导致听力下降。如果你发现宝宝对你的召唤反应迟钝,叫他几遍也不理睬,要赶快带他去耳鼻喉科检查。
注意事项
中耳炎患儿可能会告诉家长,耳朵闷,有嗡嗡声,感觉听力轻微下降,孩子因难以诉说清楚具体的症状,往往被家长忽视,提醒:家长要注意孩子的日常表现来判断孩子病情。发现孩子患有中耳炎后一定要及时到专业的耳鼻喉医院就诊治疗,避免由中耳炎引起的耳聋、面瘫,中耳炎甚至可造成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
给宝宝掏耳朵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引起小孩外耳道发炎或疖肿。由于经常刺激外耳道皮肤,使皮肤瘀血,反而使耳屎分泌增多。
如果掏挖耳朵过深,孩子不配合,挣扎或刺激外耳道引发咳嗽反射,可伤及耳鼓膜,发生慢性炎症。或造成耳鼓膜穿孔,引起中耳炎。
在洗澡、洗头时一旦将水灌入耳道内,耵聍栓塞就会被泡软变大,加重堵塞,引起外耳道、耳鼓膜炎症。有的家长为清除小孩耳内较多的耵聍,便常用发夹、牙签、火柴棒、掏耳勺等掏挖孩子耳朵内的耵聍,这反而有损健康。
若再常用带有细菌的手指去掏挖耳,损伤外耳道皮肤造成炎症时,耵聍就会增多,与外界尘土相互聚集,结为较大的团块,甚至变硬,形成棕褐色的耵聍栓塞,紧紧堵塞在耳道内。耵聍栓塞会压迫耳鼓膜,引起耳痛、耳鸣甚至眩晕。
1.如果小孩耳朵的耳屎用肉眼能看见,而且不是很硬,可以用湿布卷起来,慢慢的伸到宝宝的耳朵里面转一转,能把耳屎转出来。
2.如果宝宝的耳屎比较硬,不要用湿布了,可以用儿童专用的细棉棒掏一掏外面的耳屎。但掏之前要把棉棒沾一点香油,先轻轻的抹到耳道里,以软化耳屎,然后轻轻的转动棉棒,把耳屎掏出来。
3.还可以准备个沾上消毒药水的棉球,在宝宝睡着时塞到宝宝的耳朵里,大约2--3个小时后转动转动棉球,再过一会儿取出棉球,这样一部分耳屎就会被沾在棉球上带出来了,这个方法对宝宝的耳朵影响较小。
4.没有实足的把握,不要随便给宝宝掏耳朵。给宝宝掏耳朵时,最好在宝宝熟睡的时候比较好,否则宝宝醒着会哭闹着不让掏,家长不要硬给宝宝掏,很容易发生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