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4 07:11 来源:网友分享
(一)消化系统疾病
1、先天性
先天性食管闭锁或狭窄、先天性食管裂孔疝、先天性食道过短、先天性幽门肥大性狭窄、贲门松弛、幽门痉挛、环状胰腺、先天性肠闭锁或狭窄、肠旋转不良、肠重复畸形、胎粪性肠梗阻与由于胎粪粘稠阻塞肠管、先天性巨结肠、原发性腹膜炎、胎粪性腹膜炎、肛门闭锁等。
2、后天性
消化性食管炎、食管壁静脉曲张、急性胃扩张、急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胆道蛔虫症、肠套叠、机械性或功能性肠梗阻等。
3、感染性
感染性腹泻病、急性胆囊炎、病毒性肝炎、急性胰腺炎、沙门氏菌属感染、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腹膜炎和阑尾炎等。
(二)消化道外疾病
1、颅内疾病
各种脑膜炎、脑炎、脑脓肿、脑肿瘤、脑水肿、脑外伤、颅内出血、胆红素脑病等。
2、呼吸道疾病
上感、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
3、其他
喂养不当、各种食物或药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美尼尔氏征、再发性呕吐、晕车、晕船等。
1、年龄: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呕吐原因。
新生儿期呕吐,除在分娩过程中,咽入羊水、胎粪或血液刺激胃部所致外,常与产伤、感染和发育障碍等因素有关,如颅内出血、新生儿败血症、腹膜炎、消化道与颅脑畸形等。
婴儿期以喂养不当、哭闹、用手指扣挖口腔为最常见,其次为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为多见。
幼儿及较长儿童,除鼻衄时大量血液吞入刺激胃部而呕吐外,以扁桃体炎、各种脑膜炎及脑炎、胃肠道感染为多见,其次为各种中毒。
2、呕吐方式
①溢乳系哺乳量过多及贲门松弛所致,常表现胃内乳汁,由口角少量外溢。
②一般呕吐常伴有恶心,呕吐物量多少不定。
③喷射状呕吐是指大量呕吐物从口鼻喷涌而出,除医生检查咽部按压舌面不当及家长喂药刺激外,常见于吞入大量空气、幽门肥大性狭窄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3、呕吐物性质
吐物为粘液、乳汁者在新生儿应考虑到食管闭锁或食管-气管瘘。
吐物为奶汁、乳凝块、食物而无胆汁者,多见于幽门痉挛及梗阻、贲门失弛缓、十二指肠上端梗阻。呕吐物含有胆汁者见于剧烈呕吐者、胆道蛔虫症及高位小肠梗阻。呕吐物带粪汁则多见于下段或更低位的肠梗阻。吐出物内有较多血液时应考虑到消化道溃疡、食管下端静脉曲张症。呕吐物为咖啡色血液,显示胃内渗血或有小血管破裂。
4、呕吐与进食的关系
病前有无进食特殊物或药物史。若进食后立即呕吐,常见于吞入空气,新生儿早期应考虑到食管闭锁或狭窄。进食3-4小时后呕吐者,常见幽门肥大性狭窄、急性胃肠炎、下消化道梗阻。呕吐与进食无关者,见于消化道外疾病。
5、伴随症状
呕吐的同时伴有发热、头痛、神经系统体征阳性则提示颅内感染。呕吐伴有发热、恶心、上腹部不适者需注意病毒性肝炎。呕吐伴有发热、腹痛、腹泻者应想到消化道感染。呕吐伴有血便,可能为痢疾、肠套叠、坏死性肠炎、美克氏憩室炎、过敏性紫癜等。以不明原因的反复呕吐者应考虑到颅内肿瘤、结核性脑膜炎。若呕吐的同时有高热、惊厥、昏迷或休克者需考虑到败血症或严重感染。
1、粪、尿常规及其他检查
疑肠道感染或肠寄生虫可行大便常规或集卵检查。疑尿路感染或周期性呕吐须检查尿常规及酮体。疑肝肾疾患、糖尿病及电解质紊乱者,可相应作肝功、肾功、血糖、血钾、血钠、血氯、二氧化碳结合力及PH值等检查。疑苯丙酮尿症或半乳糖症者可选作尿三氯化铁试验,尿粘液酸试验有助于诊断。
2、X检查
疑颅内占位性病变或脑出血,有条件者可进行CT或核磁共振检查。
疑有先天性食管闭锁或食管-气管瘘时,可用8号导尿管,在X线透视下,由鼻咽腔插入食道,若多次返折或8cm~10cm处受阻,可经导管注入碘油0.5ml~1ml有助于诊断及确定畸形部位。疑有食管贲门松弛症或先天性幽门肥大性狭窄时,可作钡餐检查,以明确诊断。疑及肠梗阻时,应作腹部X线透视或摄片,高位者可见盆腔内缺乏气体;低位者可见梗阻以上肠段扩张、充气且有液平面,梗阻以下肠段则无气体。
(一)病因治疗
积极处理原发疾病十分重要。
有先天畸形或腹部外科情况应适时进行手术治疗。
因肠道内、外感染所致者,须及时应用有效的抗感染药物。
如因喂养不当,应指导正确的喂养方法。
药物引起呕吐者,应停用有关药物。
若急性中毒,应及时洗胃和选择特效的拮抗剂。
有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者,需及时予以纠正。
(二)对症处理
1、呕吐严重者须禁食2小时,口服多潘立酮3次/日,按照每公斤体重0.2-0.3mg。例如10kg的孩子口服2mg-3mg每次,3次/日。注意侧卧以防吐出物吸入气管内。
2、呕吐停止或减轻后,可给予少量、较稠微温易消化食物,或米汤等流质饮食。
3、有脱水或电解质紊乱者,应及时按需要补液和供给电解质。若有周围循环衰竭,应按循环衰竭处理。
4、呕吐频繁者须予以止吐、镇静剂,如鲁米那、冬眠灵、吗叮啉栓剂等,慎用胃复安。
5、有腹痛的孩子可以给予解痉药物,如癫茄合剂、阿托品、654-2、普鲁本辛、1%~2%普鲁卡因(1ml-2ml/岁/次)根据病情也可选用。但注意应用不当可掩盖症状,不利于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