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6 07:28 来源:网友分享
新生儿抽搐,医学上又称为新生儿惊厥,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暂时性紊乱的一种症状。新生儿发生抽搐常常提示病情严重。而且惊厥易造成脑细胞损害,存活者后遗症发生率亦较多。
新生儿抽搐的表现很不典型,有时难以辨认而延误诊断。但有时又可将正常的某些现象误认为是抽搐,例如对各种刺激引起的类似拥抱反射的反应,新生儿在饥饿时可有“激动”及震颤样运动,由睡眠转为清醒时可有突然惊动样动作者,这些都不应视为惊厥。
引起新生儿抽搐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产伤、缺氧、代谢异常、失天畸形及感染。产伤和缺氧多有难产史,常见的原因有新生儿颅内出血、颅脑损伤、窒息、急性脑缺氧、颅骨骨折。新生儿代谢异常如低血钙、低血镁、低血糖、低血钠、高血钠、维生素依赖症、核黄疸等。先天畸形如先天性脑发育不全、小头畸形、脑积水、脑血管畸形、脑膜膨出、严重心脏病等。
某些先天性感染如风疹病毒感染、巨细胞包涵体病、单纯性疱疹病毒感染、弓形体原虫病,以及许多后天性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脑膜炎、脑炎、破伤风等都是引起新生儿抽搐的原因。
一般表现为两眼注视,眼球震颤,脸上局部肌肉抽动,或四肢不规则的抽动、面色苍白或潮红、出汗,呼吸困难,皮肤紫绀。发生抽搐后临床还需鉴别是哪种情况引起的。
代谢异常:如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钠、高血钠、缺少维生素B等,是新生儿抽搐比较常见的原因。另外脑发育不全、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核黄疸等也会发生抽搐。
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破伤风、肺炎等,也是容易引起抽搐,多发生于生后3-7天。这些疾病往往症状不明显,如果发现治疗太迟,也会影响新生儿以后的身体健康。
代谢异常,如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钠、高血钠、维生素B 缺少等,也是新生儿抽搐比较常见的原因。其余,如脑发育不全、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核黄疸等也会发生抽风。
发热抽搐医学界称之为“热性惊厥”。热性惊厥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发病年龄一般为3个月至5岁之间,指小儿在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体温升高时发生的惊厥,排除颅内感染及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双眼球凝视、斜视、发直或上翻,伴意识丧失,四肢及躯干可有强直或阵挛,惊厥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5~10分钟。少数病例可能持续更长时间。
凡是过去有过无热惊厥者在出现发热伴惊厥时,应排除在热性惊厥之外。
临床表现为:初次热性惊厥常发生在体温骤升的12小时内,一般体温在38~40℃之间,不典型病例发病时体温低于38℃,发作形式一般呈全面强直-阵挛发作,个别呈部分性发作或失张力性发作。全面性发作患者常伴短暂意识障碍,但很快恢复。临床检查无神经系统感染(脑炎、脑膜炎、脑病)等表现。一次病程期间抽搐可有复发,复发1~3次不等,个别患者可复发多大6.7次。
当新生儿发生全身性突然抽搐时应镇静止痉,要立即告诉医生。一般抽筋不会立即危及生命,所以要保持冷静,在医生到来前要做以下护理:
立即将小儿平放在床上,头偏向一侧并略向后仰,颈部稍抬高,将患者领口,皮带,腰带等松解。
迅速清除口鼻咽喉分泌物与呕吐物,以保证呼吸道通畅,为防止牙齿咬伤舌,应以纱布或布条包绕的压舌板或筷子放于上下牙齿之间,并以手指掐压人中穴位及合谷穴位,以上要求动作要迅速完成。
防止新生儿在剧烈抽搐时与周围硬物碰撞致伤,绝不可用强力把抽搐的肢体压住,以免引起骨折。
小儿高热易引起抽筋,要及时退热,补充钙质同时要多晒太阳,服食鱼肝油等,都可以预防因缺钙而引起的抽搐,同时在新生儿发生抽搐时一定要冷静,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把小儿的伤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