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2 06:46 来源:网友分享
腹泻治疗原则为: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不同时期的腹泻病治疗重点各有侧重,急性腹泻应多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抗感染;迁延及慢性腹泻则应注意肠道菌群失调及饮食疗法。
(1)判断脱水情况及程度,给予监护及血气和电解质检查。
(2)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补液原则:先浓后淡、先盐后糖、先快后慢、见尿给钾。
确定累积损失补液量、性质和速度。轻、中度脱水可口服补液,中重度脱水或呕吐严重者应静脉补液。轻度脱水约50ml/kg,中度脱水 50~100ml /kg,重度脱水100~120ml/kg。等渗脱水可选用1/2张含钠液,低渗脱水用2/3张含钠液,高渗脱水用1/5张含钠液。累积损失应在8小时左 右纠正。
补液同时注意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血症,对有尿或来院前6小时有尿即应及时补钾,浓度不应超过0.3%,每日静脉补钾时间不 应少于8小时,切忌将钾盐静脉推入,否则导致高钾血症,危机生命。
(一)易感因素
1、消化系统特点。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良,胃酸和消化酶分泌不足及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相对较多,因此,在受到不良因素影响时,易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
2、机体防御功能较差。血液中免疫球蛋白、胃肠道SIgA及胃内酸度均较低,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差。
3、人工喂养者由于不能从母乳中得到 SIgA等某些成分,加上食物、食具易被污染等因素,其发病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者。
(二)感染因素
1、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尤其以病毒、细菌为多见。病毒感染以轮状病毒引起的秋冬季小儿腹泻最为常见,其次是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细菌感染(不包括法定传染病)以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为主,其次是产毒性大肠埃希菌(产毒性大肠杆菌)和弯曲菌等。真菌和寄生虫也可引起急慢性肠炎。
2、肠道外感染。由于发热及病原体毒素作用使消化功能紊乱,故当患中耳炎、肺炎、上呼吸道、泌尿道、皮肤感染或急性传染病等,可伴有腹泻。肠道外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有时可同时感染肠道。
(三)非感染因素
当喂养的时间、食物的性质、量及气候突然改变等因素均可引起腹泻。
小儿腹泻是生活中常见的病症,诱发因素比较复杂,常见的有气候问题,喂养不当以及肠胃紊乱等,临床典型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稀薄,有些患儿会伴随呕吐,发热等症状,对患儿的健康危害较大,因此不可大意。下面为大家介绍下小儿腹泻的两种类型,希望广大家长能够正确分辨,及时用药治疗。
1、感染性腹泻。宝宝的胃肠道尚未发育成熟,胃酸分泌比成人低,杀菌能力差,若吃了被病菌污染的食物,细菌进入人体后就会出现腹泻。每日排便10次以上,并且伴有黏液脓血便,宝宝还有呕吐、脱水、腹胀、腹痛、发热、烦躁不安、精神萎靡等症状,这就是感染性腹泻。
2、非感染性腹泻。宝宝胃肠道中各种消化酶比成人少,加上天气炎热,使消化液和酶分泌减少,如果喂养不当,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而发生腹泻。每日排便五六次,多带有酸臭味糊状便或蛋花汤样便,伴有腹胀不适、食欲减退、吐奶、哭闹不安、精神不佳等症状,这就是非感染性腹泻。
对轻型或非感染性腹泻的宝宝,暂停或减少辅食,可继续喂母乳,但应减少喂奶量,延长喂奶间隔时间。人工喂养的宝宝,应将配方奶稀释,并去掉上面的一层奶皮。6个月以上的宝宝,应给容易消化的小米汤、稀粥、稀面条等食物。
(一)小儿腹泻有5个常见的类型
1、脾虚泻。脾胃虚弱导致吃完就泻,大便里有不消化的食物、乳块等,但不臭,宝宝面色发黄,不够精神。
2、伤食泻。因为宝宝吃得过多导致腹胀、腹痛,泻下大便酸臭,由于饮食过多损伤脾胃,导致宝宝不想吃饭。
3、风寒泻。因为外出玩耍、洗澡不注意或天气转凉没有及时加衣等外因导致宝宝腹部受凉,大便清稀、有泡沫或呈绿色,有的宝宝会有发热的症状。
4、湿热泻。泄下急迫,大便臭,少数会有黏液,肛门周围红肿,食欲不振,唇干,有时会有发热的症状。
5、脾肾阳虚泻。就是我们常说的“五更泻”,早上四五时大便,久泻不止,面色发白,怕冷,手脚凉,精神不振。
(二)小儿腹泻的常见症状
1、轻型。起病可缓可急,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3~10次/天)及性状改变;无脱水机全身酸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常有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在佝偻病或营养不良患儿,腹泻虽轻,但常迁延,可继发其他疾病。患儿可表现为无力、苍白、食欲低下。大便镜检可见少量白细胞。
2、重型。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中毒症状(发热、烦躁、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