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斜颈固定器有什么作用 避免幼儿斜颈的方法有哪些

2018-02-16 10:53 来源:网友分享

一、幼儿斜颈是什么

  四个特征

  ●无论俯卧、仰卧、坐位,脖子都歪向一侧,一侧脸接近同侧肩部,下颌转向对侧

  ●当宝宝向两侧被动活动时,其颈部出现紧绷或卡住

  ●扶坐时,宝宝的两侧眼睛或耳尖不等高

  ●触摸患侧颈部,可发现该侧颈部有一圆形、卵圆形或条索状的肿块

  患儿头向病侧偏斜,下颏转向对侧,在生后即可存在,但一般在生后2~3周出现,触诊时在患侧胸锁乳突肌内可发现硬而无疼痛的梭形肿物,在2~4周内逐渐增大如成人拇指末节那么大,然后开始退缩,在2~6个月内逐渐消失,大部分病人不遗留斜颈;少数病儿肌肉远段为纤维索条所代替,头部因挛缩肌肉的牵拉向患侧偏斜,头与面部因不正常的位置可产生继发性畸形,肌肉缩短的一侧,患侧面部长度变短,面部增宽,可能由于地心引力和随着骨的生长发育,面部更加不对称健侧面部明显肥大,患侧眼外眦至口角间的距离比对侧变短,两眼和两耳不在同一平面。

二、幼儿斜颈有哪些治疗方法

  对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治疗有单纯观察、手法按摩、积极的家庭治疗计划、支具矫形及手术治疗。

  1.按摩疗法

  建议在确诊后即开始对肿物做手法轻柔按摩,并伸展挛缩的胸锁乳突肌,每次伸展时维持2~3s,每回做10~20次,每天做4~6回。以上按摩疗法应教给父母,让他们在家中来完成。另外,喂奶时,睡眠的枕垫以及用玩具吸引病儿注意时,都应重视姿势的纠正。

  (1)保守疗法:对保守疗法无效或被延误的6岁以上病儿。

  (2)被动牵拉:一旦确诊应及早治疗。最初可采取手法被动牵拉。

  第1步头部向对侧侧屈,使健侧耳垂接近肩部。

  第2步缓缓转动使下颏接近患侧肩部。在进行手法牵动时,要使病儿舒适平卧,头部稍后伸位,病儿肩、胸部要有人固定。

  强调每一步手法应轻柔,切忌暴力;牵拉动作要持续而稳定。可教会家长施行,但开始宜在专科医师指导下操作。每次牵动15~20次,4~6次/d,效果满意的约占86%。

  5岁以下患儿术后不需外固定。个别大儿童需在术后将头放于过度矫正位,头颈胸石膏固定4~6周。注意下颌旋向患侧,尽量使患侧胸锁关节与乳突间保持最大距离。术后一旦病儿局部疼痛消失,宜尽早开始牵动练习,经验证明轻柔被动牵拉练习可替代术后石膏制动和各种支具的应用。

  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矫正外观畸形,改善颈部的伸展和旋转功能。对12岁以上的患儿即便手术治疗,面部的不对称也很难恢复。常选择的手术方式为切断或部分切除挛缩的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对6岁以上的患儿或者挛缩严重的患儿还需要切断乳突头肌腱。术后要佩带矫形石膏托、颈托维持中立位或矫枉过正位至少6周,在伤口愈合后继续采用伸展治疗,以防止复发。

  小婴儿肌性斜颈约90%的病例可自然恢复。保守疗法无效或病儿就诊已迟的适于手术。超过3~4岁的病儿,其纤维化的胸锁乳突肌为纤维条索替代。颈部向患侧旋转平均受限30°和面部发育不对称的均为手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有胸骨头和锁骨头下方一端切断松解、胸锁乳突肌上下两端切断松解和锁骨头缝接在预留的胸骨头残端的延长术三种术式。上下两端切断的疗效优于下端松解。下端松解的适用于幼儿;上下两端松解的适用于儿童或畸形较重的。延长法可保留颈前方正常肌肉轮廓,但操作复杂,延长程度不易掌握,多不需要。更有作者推荐完全切除纤维化的胸锁乳突肌,但这只偶尔用于该肌肉已完全纤维化的青少年。

  无论采用哪种手术式,都应防止损伤颈部血管、副神经、膈神经和舌下神经。在做上端切断术时还应避免损伤在耳下通过的面神经。

三、导致先天性幼儿斜颈的原因是什么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直接原因是胸锁乳突肌的纤维化引起挛缩与变短,但引起此肌纤维化的真正原因还不清楚,可能的因素有产伤,局部缺血,静脉闭塞,宫内姿势不良,遗传,生长停滞,感染性肌炎,或者多种因素混合造成。

  胸锁乳突肌的变化很像间隙综合征的病理改变,引起这样病变几乎可以肯定与宫内的环境有关,常发生于高龄初产妇和臀位,通常认为颈部在宫内扭转,又因宫内体位限制直至分娩,导致肌肉的缺血,水肿以致纤维化,致使起于乳突止于胸骨和锁骨的胸锁乳突肌(SCM)挛缩。[1]

  还有线索表明因副神经的长期受压更加重该肌肉的纤维化反应,因宫内限制还会出现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足部畸形,患侧耳郭压迹变形以及同侧面部扁平,上述都可解释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成因。

  因胸锁乳突肌纤维化逐渐挛缩而成斜颈外观,对肌肉纤维化的原因也不十分明了,最早有肌肉内静脉回流受阻的学说,实验证实肌肉内的动脉完全闭合可引起肌肉的坏死或萎缩而不出现纤维化,肌肉内的出血无论是否同时有神经损伤也不发生肌肉的纤维化,臀位或产钳助产的新生儿中发现肌性斜颈的相对多见,因而有人认为外伤致肌肉断裂产生血肿,最终导致肌肉纤维化,但手术标本的镜下检查从未见到有出血和含铁血黄素,故不支持肌肉纤维化系外伤后的反应,问题是臀位是诱发肌性斜颈的因素,还是肌性斜颈是引起臀位或宫内体位异常的原因,均难讲清,75%的肌性斜颈为右侧;每5个肌性斜颈病儿中可见到1例髋关节发育不良,这说明先天性因素在起作用,虽家族史不能说明有遗传倾向,但有肌性斜颈发生在同卵孪生的文献报道,北京儿童医院1955~2003年共手术治疗41例。

  (二)发病机制

  斜颈真正的病因不甚明了,可见下述病变:

  1.早期病变: 胸锁乳突肌内肿物,肉眼观察是一软性纤维瘤,显微镜下肿物系由治疗前致密的纤维组织组成,没有出血与含铁血黄素的残迹。

  2.晚期病变: 肿物已消失,自胸锁乳突肌切下组织的镜下所见为肌肉组织被纤维组织所替代,肌细胞凋亡增多。

四、先天性幼儿斜颈的预防措施有什么

  有的新生儿出生时好端端的,但在生后10~20天常常出现脖子歪向一侧,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孩子的病侧颈部有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直径大约2~3厘米,质地较硬,可以移动,触之不痛,表面皮肤正常,抚之不热。孩子的头向有肿块的一侧倾斜,病侧耳接近锁骨,颜面不正,下颌及面部转向无肿块的一侧,形成先天性斜颈。这种疾病对孩子的危害极大,因此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以免疾病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

  小儿“歪脖”是指小儿肌性斜颈病,是由于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本病多发现于出生后两周左右。目前斜颈病因还不清楚,但与胎位不正、脐带绕颈、产伤等有一定关系。一般“歪脖”的早期,头向一侧倾斜,面部转向健侧,患侧脖子有时可摸到包块,在小儿趴着抬头时容易发现头向一侧歪。此时若不及时治疗,就会进一步影响到小儿脸颊、眼、耳、脊柱等组织器官的正常发育。

  预防小儿“歪脖”,可以按照下面几点具体操作:

  1.小儿仰卧去枕,家长双手捧住小儿头部做左右侧屈运动。

  2.小儿仰卧,家长双手捧住小儿头部做左右旋转运动。

  3.小儿仰卧,家长双手捧住小儿头部做前后屈伸颈部动作。

  4.家长一手托住小儿头部,一手固定肩部,一松一弛缓慢牵引颈部。每个动作二八拍,每天2~3次。注意动作不可过猛,用力缓慢柔和,各动作幅度在45度以内。

  5.重视姿势,矫正对斜颈的孩子应采取正确的姿势纠正,哺乳时,孩子取患侧卧位。睡觉时调整卧位位置,使阳光或灯光照在病侧,发声和发光的玩具以及电视机、录音机等声音也要来自病侧;并可用枕头垫在病侧。母亲坐位横抱孩子时要让病侧向上,通过抬头,训练颈部的肌肉。

  温馨提示:对于先天性斜颈,倡导早预防,母婴不要缺钙,孕妇睡姿体位勤变换,常做产前检查,防胎位不正,脐带绕颈,婴儿出生时和出生后注重护理头颈,防产时拉伤颈部,母亲要辅助婴儿左右变换睡姿,发现斜颈立即纠正或到正规医院诊治,最好满月或百天内治疗,两周岁以上治疗百分比逐年降,深刻体会中国传统医学的推拿对此病的作用是药物所替代不了的,优越于手术,故一定不要延误诊治,以防斜颈困扰一生。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疾病百科| 斜颈

挂号科室:骨科

温馨提示:
本病大多为先天性,无有效预防措施,临床上最主要是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给患儿带来进一步的损伤。

斜颈是指以头向患侧斜、前倾及面部变形为特点。少数为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及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外,一般指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多数学者认为,斜颈与损伤有关,如臀位产和胎位不正,颈部胸锁乳突肌受压,血管受压缺血,患侧胸锁乳突肌的动脉管腔均栓塞不通,而致肌肉发育不良,或肌肉出现水肿、炎症使肌细胞退化,产生纤维变性,最终为结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头颈部肌肉有过外伤的人群 常见症状:体型异常[详细] 是否医保:医保疾病 治疗方法:中医疗法、手术治疗、药物治疗

新生儿向日葵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