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3 07:47 来源:网友分享
不是的。近视,中医病名。是眼在调节松弛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的折射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古代医籍对本病早有认识,称为目不能远视,又名能近怯远症,至《目经大成》始称近视。由先天生成,近视程度较高者又称近觑。近视的发生与遗传、发育、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但确切的发病机理仍在研究中。
近视是眼在调节松弛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的折射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
近视其实早在隋朝就有一定的认知和阐述:“中医近视症状”“目不能远视”的最早记载见于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明朝将近视进一步具体化,而到清朝时则就是近视一词诞生的朝代;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称之为“能近怯远证”,傅仁宇《审视瑶函》 称“近觑”,清代黄庭镜《目经大成》始称近视。
其实追溯到最早期的医术《黄帝内经》,就清楚地阐明了生命的发展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灵枢·天年篇》中,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中医很早就认识到各种动物包括人眼的视觉功能都是为适应环境特别是太阳光逐渐演化而成的。
青少年近视,是一本较为详细系统地介绍了有关近视眼的基础知识、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尤其是如何正确治疗和预防,以及近视眼防治中的常见误区等的书。近年来,近视眼矫正手术广泛开展,有越来越多的近视眼患者选择手术治疗,为此,本书重点加入了目前所流行的几种矫正近视眼的手术方法以及患者对此所关注的一些问题。
内容力求深入浅出,兼顾科学性、实用性、通俗性及趣味性,愿和广大青少年朋友及其家长、老师分享,也可作为医务人员、验光师的参考用书。
我国是近视眼的高发地区,青少年近视眼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并有向低龄化、高度数发展的趋势。而且,升学压力、与生活现代化相关的环境因素如电脑普及等,还将对近视眼患病率产生持续影响。中小学生视力下降是当前影响青少年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整个民族健康素质的提高。近视眼不仅仅是医学问题,而且已成为广大群众所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如何切实有效地防治近视、保护青少年视力,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大事,也是需要人人皆知、人人参与的大事。但目前还有不少人对近视眼的防治知识了解较少,以至于在预防上重视不够、在治疗上方法不当,促使了近视的发生与发展。作为一名重点从事屈光专业的眼科医生,深感有责任对广大青少年进一步推广 近视眼的科学防治方法。为此,针对目前广大近视朋友所需要了解的、关注的一些问题,借鉴当今国内外近视限研究的新成果,并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工作的经验体会,编写了这本书,希望在近视眼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方面略尽微薄之力。
近几年来,围绕着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的比例逐年增加的趋势,引发了验光配镜中的许多问题。天下父母爱子心切,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有必要了解一些关于“视力”的知识。
视力是眼睛能力的表征,视力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能否准确地在视网膜上聚焦,其次还有眼睛神经元、大脑判读机能等大脑与眼睛生理机能的健全与否。不能简单地仅以视力的多少就判断出屈光度的大小。
儿童远视患者,在近距离工作时眼睛所消耗的体力很大。为了看清近物,眼睛需要产生较大的调节力,使用大量的内聚力。为了减缓儿童的学习压力并提高近距离作业的效能,建议使用眼镜来改善现状。
散光的发生大部分是天生的。散光对视力的影响不及远视和近视来得明显,但是散光容易引起眼睛的疲劳。借助眼镜可以舒缓眼睛的疲劳。对具有深度散光(一般是指1.50D)的青少年应注意其视力的发展。
近视的人无法看清远方,却能轻易地看清楚近处的事物。青少年的视觉状态以看近物的时间居多,视网膜接受刺激的机会大。随着年龄的增加,眼轴日渐增长,度数自然也一直加深。到了青春期,屈光度增加的速度到达高峰期,即变成了深度近视。这也是青少年近视为什麽到了中学阶段会急速增加的原因。近视的发生与近距离工作有关。所以,要远离近视自然要从改善近距离工作习惯入手。简单地说,应培养轻松自然的阅读习惯。这包括培养周边觉知的能力;阅读中经常看远的习惯;来自书桌左上方的良好照明;以及保持舒适的阅读姿势等。
青少年一旦出现了屈光不正,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那种“眼镜会越戴越深,不戴就不会深”的想法是违反科学的。经过准确的验光,再戴上一副优质的眼镜,能帮助青少年矫正视力,缓解眼睛的疲劳。
验光好比是医生诊断,是为了检验患者屈光不正的状态,以获得矫正视力所需的准确度数及瞳距。验光处方就像医生开具的诊断处方一样,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病情能否得到有效治疗。如果由于验光失误而使青少年佩戴了不合格的眼镜,将贻害终身。青少年眼球的调节力极强,一般在1.00D~3.00D之间。为了避免出现验光失误,应该强调:十四岁以下初次配镜的青少年一定要坚持散瞳验光。所谓散瞳,就是使用药物麻痹人眼的调节肌,使之处于静止状态,以期得到较为真实的屈光状态。总之,青少年配镜不宜采用电脑验光。
1、斜视性弱视
发生在单眼,患儿有斜视或曾有过斜视,常见于四岁以下发病的单眼恒定性斜视患儿,其由于大脑皮质主动抑制斜眼的视觉冲动,长期抑制形成弱视,视觉抑制和弱视只是量的差别,一般为斜眼注射时可以解除抑制,而弱视则为持续性视力减退。斜视发生的年龄越早,产生的抑制越快,弱视的程度越深。
2、屈光参差性弱视
因两眼不同视,两眼视网膜成像大小清晰度不同,屈光度较高的一眼黄斑部成像大而模糊,引起两眼融合反射刺激不足,不能形成双眼单视,从而产生被动性抑制,两眼屈光相并300度以上者,屈光度较高常形成弱视和斜视。以至被动性和主动性抑制同时存在。弱视的深度不一定与屈光参差的度数有关,但与注视性质有关,旁中央注视者弱视程度较深,这类弱视的性质和斜视性弱视相似,是功能性的和可逆的。临床上有时也不易区分弱视是原发于屈光参差,还是继发于斜视,此型如能早期发现,及时配戴眼镜,可以预防。
3、屈光不正性弱视
多为双眼性,发生在高度近视、近视及散光而未戴矫正眼镜的儿童或成年人,多数近视在600度以上,远视在500度以上,散光≥200度或兼有散光者。双眼视力相等或相似,并无双眼物像融合机能障碍,故不引起黄斑功能性抑制,若及时配戴适当的眼镜,视力可逐渐提高。
4、废用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
在婴儿期,由于上睑下垂,角膜混浊,先天性白内障或因眼睑手术后遮盖时间太长等原因,使光刺激不能进入眼球,妨碍或阻断黄斑接受形觉刺激,因而产生了弱视,故又称遮断视觉刺激性弱视。
5、先天性弱视或器质性弱视
由于出生时黄斑出血,导致锥细胞排列不规则,在婴儿出生后双眼形成以前发生,因而预后不好。有些虽然视网膜及中枢神经系统不能查出明显的病变,目前仍认为属器质性病变,因现有检查方法不能发现,此型为恒定性弱视,治疗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