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8 08:14 来源:网友分享
引产后仍然必须对各种食物在数量上,质量上以及相互搭配上作出合理安排,以满足机体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水和纤维素的需要。为了促进人工流产后的康复,饮食调整应注重以下几点:
1、蛋白质是抗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如摄入不足,则机体抵抗力降低。引产后半个月之内,蛋白质每公斤体重应给1.5克—2克,每日量约100克—150克。因此,可多吃些鸡肉,猪瘦肉,蛋类,奶类和豆类,豆类制品等。
2、引产手术后,由于身体较虚弱,常易出汗。因此补充水分应少量多次,减少水分蒸发量;汗液中排出水溶性维生素较多,尤其是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因此,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此,也有利于防止便秘。
3、在正常饮食的基础上,适当限制脂肪。引产手术后一星期内脂肪控制在每日80克左右。忌食刺激性食品,如辣椒,酒,醋,胡椒,姜等,这类食品均能刺激生殖器官充血,增加月经量,也忌食螃蟹,田螺,河蚌等寒性食物。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为常见类型,其发病原因尚不全清楚,有以下推测:①本症发生原因可能是在胚胎发育时,有小块蛛网膜落入蛛网膜下腔内发展而成。即囊肿位于蛛网膜内,镜下可见蛛网膜在囊肿四周分裂为两层,外层组成囊肿表面部份,内层组成囊底,在软脑膜与囊底之间仍有一蛛网膜下腔。②还有人认为在胚胎发育时,由于脉络丛的搏动,对脑脊液起泵作用,可将神经组织周围疏松的髓周网分开,形成蛛网膜下腔,如早期脑脊液流向反常,则可在髓周网内形成囊肿。③因本症常伴有其他先天性异常,如囊肿内有异位脉络丛、大脑镰局部缺失以及眶板、颞叶及颈内动脉缺失等,均证实本症发生基本原因为脑发育不全所致。蛛网膜囊肿不断增大的原因目前亦无统一意见,可能是:①囊肿壁有小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脑脊液自此孔不断流入囊内,小孔起活瓣作用,因颅底动脉搏动,使囊肿逐渐增大。亦可能某种因素致小孔堵塞而引起颅内压增高。②囊内有异位脉络丛,分泌过多的脑脊液,不能吸收所致。③有的病例囊肿与蛛网膜下腔不相通,囊液中蛋白增高,囊内、外渗透压差异引起囊肿逐渐增大。④囊内或囊壁上静脉出血,使囊腔迅速增大。
感染后蛛网膜囊肿
脑膜炎后因蛛网膜局部粘连而形成囊肿,囊内充满脑脊液。大多为多发性。多见于儿童。常见于视交叉池、基底池、小脑延髓池、环池等处。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
损伤后蛛网膜囊肿
软脑膜囊肿。其发生机制为损伤造成颅骨线形骨折,伴硬脑膜撕裂缺损,其下方蛛网膜下腔有出血或蛛网膜周围边缘处粘连,引起局部脑脊液循环障碍,致局部蛛网膜突至硬脑膜裂口及骨折线内,在脑搏动不断冲击下渐形成囊肿,使骨折边缘不断扩大,称为生长性骨折。囊肿可突于头皮下,同时亦可压迫下方的脑皮层。囊内充满清亮液体,周围有疤痕组织。如外伤时软脑膜破损,则脑组织亦可疝入骨折处,并有同侧脑室扩大,甚至形成脑穿通畸形。本症多见于婴幼儿。
本病起病隐袭,多无症状。一些体积大的蛛网膜囊肿可出现与颅内占位病变相似临床表现。
⑴ 颅骨发育异常或巨颅畸形,特别多见于小儿;
⑵ 小儿期的鞍上池囊肿可表现为抬头-低头头部活动,即玩偶头样症状;
⑶ 左侧中颅凹囊肿可合并注意力不集中症(ADHD);
⑷ 头痛,但不是所有头痛患者均有蛛网膜囊肿;
⑸ 癫痫;
⑹ 脑积水(脑脊液聚集过多);
病人主要表现有意识障碍、进行性感觉障碍、各种脑神经的功能障碍等等,部分病人可有轻瘫或癫痫发作,位于视交叉池即鞍区的囊肿可引起视力减退及视野改变,位于颅后窝的囊肿可因第四脑室堵塞而引起颅内压增高,主要症状有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等,而头痛是颅内蛛网膜囊肿首发症状。囊肿是否存在进展,与症状的发展是相伴行的。
外侧裂蛛网膜囊肿最为常见,在幼儿患者可有颞部颅骨隆起,颞部骨质菲薄及慢性颅内压增高,但多不引起注意,直到成年方产生症状。症状与囊肿大小及生长部位有关。小囊肿可无任何症状,偶在尸检中发现。
许多患先天性蛛网膜囊肿的病人,整个病程进展十分缓慢,可长期甚至终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不会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
1.非手术治疗在积极处理原发感染病灶基础上,早期或急性期应先采用药物治疗。
(1)病原治疗本病可由细菌(如结核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根据病因可行抗菌,抗病毒及抗寄生虫治疗。
(2)抗炎、抗粘连常用地塞米松10~15mg静脉滴注,每日1次,2周后改为口服地塞米松或泼尼松5~10mg,早晨顿服并逐渐减量,至4~6周时停药。
(3)降低颅内压轻度颅内压增高者可口服50%甘油生理盐水。症状明显者予20%甘露醇250ml静滴,每日1~4次。
2.手术治疗
目的是去除占位(囊肿)、疏通脑脊液循环、解除粘连。脑表面或脑神经周围粘连紧密、坚韧时不可强行分离,以免增加神经损害。脑脊液循环不能疏通情况下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
3.胎儿发生蛛网膜囊肿应进行羊水穿刺,如果羊水穿刺确定胎儿染色体异常 一般无法继续妊娠,需要及早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