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0 07:24 来源:网友分享
斜视的患者因为眼位不正,其注意一个物体时,此物体影像于正常眼落在视网膜中心凹上,斜视眼则落在中心凹以外的位置,如此视物就会出现复视情形;一眼影像受到抑制,丧失两眼之单一视功能与立体感,有的还会导致视力发育不良而造成弱视。
1.内斜视
眼位向内偏斜。出生至内发生者称为先天性内斜视。偏斜角度通常很大。后天性内斜视又分为调节性与非调节性,调节性内斜视常发生在2~3岁儿童,患儿通常会伴中高度远视,或是异常的调节内聚力与调节比率。
2.外斜视
眼位向外偏斜,一般可分为间歇性与恒定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因患者具有较好的融像能力,大部分时间眼位可由融像能力维持在正常位置,只有偶尔在阳光下或疲劳走神的时候,才表现出外斜的眼位。有些儿童还表现为再强烈的太阳光下常会闭一只眼睛。间歇性外斜视常会发展成恒定性外斜视。
3.上下斜视
眼位向上或向下偏斜,比内斜视和外斜视少见,上下斜视常伴头部歪斜,即代偿头位。
1、双眼视功能的检查
(1)国内普遍使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的三级情况。
(2)立体视功能的定量测定,用同视机立体定量画片或颜氏随机点立体图测定立体视锐度。
2、屈光检查
阿托品麻痹睫状肌验光:了解有无弱视和斜视与屈光的关系。
3、眼位和斜视角的测定
确定是哪一类斜视。为了手术设计必须检查斜视角的大小。
4、眼球运动检查
判断眼外肌的功能,看眼球运动是否正常到位。
5、有没有代偿头位
帮助诊断是哪一条眼外肌麻痹。
6、确定麻痹肌的检查
检查眼球的运动功能、双眼分别注视、单眼各方向注视的斜视角度,用红镜片试验或
Hess屏方法等检查可以帮助确定。
7、牵拉试验
(1)术前评估术前将眼球牵拉至正位后估计术后复视及患者耐受情况。
(2)被动牵拉试验可以了解有无眼外肌机械性牵制或肌肉的痉挛情况。
(3)主动收缩试验了解肌肉的功能。
8、隐斜的检查
用隐斜计做定量测定。集合近点的检测:帮助诊断肌性视疲劳。
9、调节性集合/调节(AC/A)的比值测定
帮助判断斜视与调节和集合的关系。
(1)手术时机的选择:①3岁以前的儿童斜视,应尽早手术,以争取术后发展为正常的双眼视觉,2岁为宜;②斜视眼已形成弱视且无恢复可能者,可在发育成熟后手术,目的只是为了美容;③麻痹性斜应先行原因治疗,经半年以上保守治疗无效者方可考虑手术。
(2)根据眼部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宜手术;①双眼视力均好,且有正常融合力;术后可能恢复双眼视觉者,手术量应分配在两条肌肉或两眼的几条肌肉上,使眼肌运动协调一致,以便向周边注视时,同样获得双眼视觉;②斜视眼已形成弱视,需做美容矫正手术时,应在弱视眼上手术,尽量避免动健眼;③对15°以下的轻度斜视,可根据肌肉的强弱,在一条肌肉上施行手术;④对20°以上的斜视一般首先对非注视眼同时做加强和减弱肌力手术,如仍不矫正再行另眼手术,一般在一眼行减弱和加强手术最有效;⑤交替性斜视,若斜视度不大且在看远看近时有差别,可考虑在两眼较强的肌肉上行减弱手术,或在较弱的肌肉上行加强手术,而且手术的量要对等;⑥垂直和水平斜视同时存在时,要分次手术,先做斜视度大,后做斜视度小的;⑦儿童斜视矫正;内斜的手术即刻效果应保留5°左右的内斜;远期可为眼正位,否则远期为过矫,融合力差术后出现复视不宜手术。
(3)手术量的估计:一般患眼的肌内缩短和退后1毫米可矫正斜视5°。内直肌后退量不超过5毫米;截除量为8毫米;外直肌后退量为7~8毫米;截除量不超过10毫米,上直肌下直肌最大后退和截除量都不能大于5毫米。
1、术后48小时内可用冰袋冷敷以减轻疼痛及出血。术后当天口服或肌注抗菌素,门诊手术后第二天换药,换药后局部点滴抗菌素眼药水与眼膏。术后7天拆线,拆线后继续局部用药至术后3-4周。
2、一般白天用典必舒眼药水和贝复舒眼药水点手术眼,一日4-6次;晚上睡前用迪可罗眼膏。注意贝复舒眼药水需冷藏保存,两种眼药水之间间隔10-15分钟,点眼药水之前将手洗净。
3、术后洗脸、洗头、洗澡避免眼内进水,预防术后感染。
4、术后2周内尽量减少眼球转动,不得揉眼。
5、术后忌辛辣食物一个月。
6、避免用眼疲劳,适度休息。
7、术后会出现眼部酸胀、眼球转动困难、眼内异物感等不适,有些可能感到不同程度的眼痛或难以入睡,以上现象是手术后的正常反应,其轻重程度和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一般2-5天可缓解,不必过于担忧。
8、如出现复视现象或感到眼部疼痛剧烈等其他特殊情况,请立即告知医生,并按照医嘱进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