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3 09:20 来源:网友分享
1. 平时使用电脑或阅读时,
最好每一小时休息10分钟,尽量选择户外放松,如果条件限制可选择窗边远眺。保持电脑屏幕的距离不可少于30公分,推荐不时地放一杯热水在电脑旁。
2. 若眼睛干涩、发痒,
可将眼睛闭起来休息下,再睁开,千万不要用手去揉眼睛。以免手上有细菌感染眼睛,引起发炎。
3.工作或学习时多喝水,
特别是在有空调的办公室或房间里,应特别注意水分的补充,可改善眼睛黏膜干涩状态,可防止干眼发生。
4. 滴眼药水、生理盐水、人工泪液:
戴隐形近视镜的人常常会靠这类的眼药水来保护眼睛;有些人则为了防止眼睛干涩,也会在药房自行购买一些眼药水来点,但要注意的是药水的选择,最好还是由医生诊断所开出的,比较靠谱。因为大部分的眼药水或人工泪液,为了保存方便,会加入防腐剂或杀菌剂,一般人在使用上应该是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若是长时间使用或者过敏性的体质就要慎重了。
5.冷、热敷眼睛:
发生眼疲劳时,可以使用冰敷与热敷交替的方式舒缓眼部,这样可迅速缓解疲劳,并且对眼部周围肌肉有很好的放松作用,热敷也是一样,一次不超过5分钟,可以配合眼睛上下左右的旋转,反复几次,能促进眼睛周围的血液循环,对于因疲劳造成的眼底红血丝的改善也有很好的效果,此种方法同样适用于患有白内障术后的人去呢。
6.平时可多吃些含有β胡萝卜素或者类胡萝卜素(叶黄素)的食品:
胡萝卜、木瓜、南瓜、绿色蔬菜等。有些人在办公室会泡些枸杞茶或是决明子茶,这些都是对眼睛很有帮助的东西。 因为叶黄素是人体眼睛上唯一能转化为黄斑色素的营养素。
首先要知道我们的眼睛平时是白色的,因为眼部本来就有微小的毛细血管,平时是看不见的,也就是说眼睛里本来就是有血丝的,因为眼睛里有血管,睡不好时,血管充血,血丝就会比平时严重。当然有的人生下来就比别人的眼睛血管粗些。而当我们的眼睛过度疲劳或感染,血管还会破裂,造成眼底出血发红。
眼部感染性疾病,常见的如急性结膜炎,除眼红外还有分泌物,视力一般不受影响,或看东西稍有模糊。若角膜、虹膜睫状体或眼内组织发生了炎症,可突然发生眼红,伴有怕光、流泪等刺激症状,视力也会受到影响。此外,眼球附近的眼险皮肤发炎、险缘炎、麦粒肿(俗称针眼)或眼眶部感染等,都会引起眼红。下面介绍的按摩操可以治疗和预防眼睛发红。
1.两手手掌互相摩擦直到发热,将发热的手心盖住双眼,并将眼球上下左右转动。
2.眼睛闭上,两手食指沿着眉骨轻轻按压,直到太阳穴,对太阳穴稍加用力按。再由太阳穴往下按压下眼眶直到与鼻梁交界处。
3.眼睛闭上,两手食指沿着鼻梁、鼻翼的两侧,上下来回搓揉。并且食指用力压鼻翼两侧凹陷处。
1.眼部感染性疾病,
常见的如急性结膜炎,除眼红外还有分泌物,视力一般不受影响,或看东西稍有模糊。若角膜、虹膜睫状体或眼内组织发生了炎症,可突然发生眼红,伴有怕光、流泪等刺激症状,视力也会受到影响。此外,眼球附近的眼险皮肤发炎、险缘炎、麦粒肿(俗称针眼)或眼眶部感染等,都会引起眼红。
2.急性充血性青光眼发作时,
可因眼内液循环障碍,眼压升高,使血管充血而导致眼红。
3.心力衰竭、眼眶肿瘤、颅内血管海绵窦栓塞等全身或局部循环发生阻塞时,
由于眼部血管淤血,会出现眼红。
4.动脉硬化病人的眼部血管可遭到破坏而出现球结膜下出血,故而眼红。
5.眼睛对药物、化学物品过敏,或受到损伤后,
会导致血管充血、淤血或破裂而服红。
6.血液病除眼部出血外,
还有全身其他部位出血的现象,如咯血、鼻出血、月经过多、皮肤出血点等。
7.翼状涝赘肉是一种三角形的肉样组织,
长在白眼球(巩膜)上,因其上面有许多血管,故当其生长迅速时,可使眼球呈红色。 出现了眼红,应查找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1.保持眼部清洁
由于患急性结膜炎时眼部分泌物较多,所以不能单纯依靠药物治疗。细心地护理眼部经常保持清洁很重要,用生理盐水或3%的硼酸液洗眼或眼浴,再滴入眼药才能充分发挥其药效。
2.初期冷敷,慎用激素类眼药
急性结膜炎初起时眼部宜作冷敷,有助于消肿退红。相反,热敷会使眼球充血,炎症可能扩散引起并发症。在炎症没有得到控制时,忌用激素类眼药,病毒性结膜炎禁忌激素类眼药。因此,激素类眼药使用与否应听从眼科医生的建议,切勿自行使用。
3.避光避热,少用眼
严重的急性结膜炎病人畏光流泪,为减轻不适,要避免光和热的刺激。也不要勉强看书或看电视,出门时可戴太阳镜,避免阳光、风、尘等刺激。为了使眼部分泌物排出通畅,降低局部温度、不利于病菌繁殖生长,眼部不可包扎或戴眼罩。
“红眼病”要以预防为主,如与病人接触,要注意洗手消毒,并预防性地使用氯霉素等眼药水;游泳前后滴一两滴抗菌素眼药水,这种眼药水最好具备抗过敏、收缩血管、止痒消肿作用,泳前滴用,可预防眼睛受到感染或刺激,泳后滴用,可迅速缓解或消除游泳引起的结膜充血及其他不适,同时也起到清洁眼结膜的作用。若不幸“中招”,最好先到医院检查,确诊后方可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