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4 06:18 来源:网友分享
儿童表皮痣的并发症
通常在初生时或幼儿期发病,但偶尔也有在10~20岁才出现。男女均可发生。本病常表现为淡黄色至棕黑色疣状损害,其大小、形态及分布各不相同。开始为小的角化性丘疹,逐渐扩大,呈密集的角化过度性丘疹,灰白色或深黑色,触之粗糙坚硬,皱襞处损害常因浸渍而较软。病变可位于身体任何部位,如头部、躯干或四肢,一般无自觉症状,发展缓慢,至一定阶段时即静止不变。根据其临床形态可分为三型。局限型损害常排列为单侧连续或断续性束状、带状或斑片状。头部皮损常呈斑片状。四肢病损往往沿肢体分布,到达肢端,在躯干则横行排列,常只有一条,如线状,故称之为线状痣。如只位于身体一侧,也称为单侧痣。皮损也可为双侧性,呈多发或泛发性,甚至广泛分布于全身,呈涡纹状或弧线形条纹,其严重者称之为豪猪状鱼鳞病,此型属于泛发型或系统型。常并发其它先天性畸形如牙齿发育异常、多指症、屈指症、骨骼畸形和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如癫痫、神经性耳聋与精神发育迟缓等,称为表皮痣综合征。炎症型常自觉瘙痒,见于下肢,单侧性,皮损发红,因搔抓表面常有脱屑和结痂。本病可侵犯粘膜,在口唇粘膜面见有乳头状隆起,舌、颊粘膜、软腭、牙龈、女阴及阴道也可发病。发生于这些部位的损害,往往易误诊为尖锐湿疣。少数患者可并发基底细胞瘤,或鳞状细胞癌。
线状表皮痣于1863年被首次发现,称之为单侧痣,又名表皮痣、疣状痣、疣状线状痣等。是因表皮细胞发育过度致表皮局限性发育异常所致。
本病男性多见。通常在婴幼儿期发病,少数在10岁后发生。皮损为密集的淡褐至褐黑色丘疹,常排列成线状,表面粗糙,呈疣状增生。皱襞外损害常因浸渍而较软。口周损害可并发颊粘膜和舌损害。
(1)局限型 皮损好发于躯干或肢端,亦可见于面部。损害单个或多发,常单侧分布,故称单侧痣。
(2)炎症型或苔癣型 皮损色红,有痒感。常发于一侧下肢,损害表面因搔抓附有痂皮和鳞屑,酷似湿疹。
(3)泛发型 损害常多发,呈单侧或双侧分布,皮损可呈多数平行线状排列,尤其在躯干部。本型呈显性遗传,且常伴有其他先天性畸形,如齿发育异常、多指症、骨骼畸形和中枢系统疾病如癫痫、精神发育迟缓和神经性耳聋等,称为表皮痣综合征。
一、表皮痣检查
细胞组织化学染色。组织象类似于良性乳头瘤,表现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和表皮突延长,基层内色素常增加,局限型的特征为致密的角化过度,棘层上,中部空泡形成和细胞内,外大的透明角质颗粒,炎症型则常示表皮灶性角化不全,偶或棘层轻度海绵状态,真皮上部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就泛发型而言,大多数单侧和部分双侧泛发的病变与局限型相同,大部分双侧和少数单侧泛发的患者常示特殊的棘突松解性表皮角化过度,往往波及整个表皮。
二、药物治疗
(1)内服药物
①马齿苋30~60克、败酱草15~30克、紫草15克、大青叶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②马齿苋30~60克,蜂房、白芷、蛇床子、细辛各9克,陈皮、苍术、苦参各15克,水煎,洗患处,每次15分钟,每日4~5次。③薏米仁50克煮粥,加白糖15克食之。每日1~2次。可长期食用。
④紫草15克、生米仁30克,煎汤代饮,每日一剂。
⑤取青壳鸭蛋7只浸泡米醋中,5~7天后,每日煮食(生食更好)1只,4~5天后患部皮肤潮红,连续食用至痊愈。
⑥取绿豆、薏苡仁等量,先将绿豆水煮,沸后煮片刻,将薏苡仁倒入同煮为粥,每晚卧前食用。
表皮痣于1863年由VonBaerensprung首先描述,称之为单侧痣,又名线状表皮痣、疣状痣、疣状线状痣等,同病异名达数十种之多。本病因表皮细胞发育过度引起表皮局限性发育异常所致。因本病发病年龄很早,同时临床表现特殊,多为单侧性疣状隆起损害,故诊断不难。但需要与线状苔藓、线状扁平苔藓及线状银屑病等区别。本病持续存在,而线状苔藓可自行消退。同时病理上有疣状及乳头瘤样增生,故可与线状苔藓区别。线状排列的扁平苔藓与银屑病在病理上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临床可以与本病区别。那么表皮痣的病因是什么?
细胞突变
本病因表皮细胞发育过度引起表皮局限性发育异常所致,可能与角质形成细胞的突变有关。在患者的一些细胞系发现指示遗传镶嵌现象的染色体断点,偶亦有报告呈家族性发病者。
发病机制:
患者表皮呈不同程度的增生,主要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嵴伸长,乳头瘤样增生,并可见颗粒层增厚及柱状角化不全,基底层黑素增多,但无痣细胞增生。若并发痣细胞痣,则见痣细胞。头、面部病变少数可伴发皮脂腺痣或乳头状汗管囊腺瘤等。炎症型尚有灶状角化不全及轻度棘层水肿,真皮内轻度慢性炎症细胞浸润。部分泛发型者,偶或局限性患者可显示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并常扩展至整个表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