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1 08:48
幼儿急疹多发于婴幼儿6-18个月大的时候,而春秋季是幼儿急疹的高发期。这种病症的潜伏期一般为5-15天,其临床特征为高热3-5天,随后骤然退热,出现皮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分布于面部及躯干,可持续3-4天。部分患儿的软腭可出现特征性红斑。皮疹不需要特殊处理,一般可自行消退,消退后没有脱屑,也没有色素沉积。
幼儿患了急疹一般不用特殊治疗,只要加强护理和给予适当的对症治疗,几天后就会自己痊愈。孩子患幼儿急疹后,家长要让孩子卧床休息,尽量少去户外活动,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一般疹子消退两天之后,就可以出去。
幼儿急疹也叫婴儿玫瑰疹,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小儿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突起发热,热退出疹为特点。本病的潜伏期为7-17天,平均10天左右。起病急,发热39-40度,高热早期可能伴有惊厥,病人可有轻微流涕,咳嗽、眼睑浮肿,眼结膜炎。在发热期间有食欲较差、 恶心、呕吐、轻泻或便秘等症状,咽部轻度充血,枕部,颈部及耳后淋巴结肿大,体温持续3-5天后骤退,热退时出现大小不一的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压之退色,初起于躯干,很快波及全身,腰部和臀部较多,皮疹在1-2天消退,无色素沉着或脱屑。
1、前驱期
患儿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高热,体温达39~40 ℃或更高,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型,持续3~4日后体温骤降,也有少数病例体温逐渐降落,或高热24h后降至正常,再继以间歇发热2~3日降至正常。大多数病儿除高热外, 一般情况良好,少数病儿于高热时出现惊厥和脑膜刺激征。发病在冬季常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流涕,多数有鼻炎,咽部轻或中度充血。夏秋季发病者常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
2、出疹期
皮疹大多出现于发热3~4日,体温骤退后,少数在退热时出现皮疹,是本病的主要特征。皮疹呈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直径约~3mm,周围有浅色红晕,压之褪色,多呈散在性,亦可融合,不痒,皮疹由颈部和躯干开始,1日内迅速散布全身,以躯干及腰臀部较多,面部及四肢远端皮疹较少,肘膝以下及掌跖部多无皮疹。皮疹数小时后开始消退,1~2日内完全消失,不脱屑,无色素沉着。发热期少数患者在软腮及悬雍垂可见淡红色斑疹,出疹后即消失。颈部淋巴结肿大,尤以枕后及耳后淋巴结为明显,热退后可持续数周才逐渐消退,脾脏偶可肿大。
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是主要病因,绝大多数ES由HHV-6B型感染引起,极少由A型感染引起。幼儿急疹及发热性疾病中,B型的感染多见,在免疫抑制病人,两型感染均可见。其他少见的病因有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柯萨奇病毒A和B、埃可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1。
HHV-6具有典型的疱疹病毒科病毒的形态特征,病毒颗粒呈圆形,由162个壳粒组成20面体对称的核衣壳,直径90~110nm;外面由皮质粒组成皮质层,厚20~40nm;最外面覆盖一层脂质膜,表面有不规则糖蛋白突起。核心是线状双链DNA缠绕在一核心蛋白周围形成轴丝;成熟释放的病毒颗粒直径180~200nm。
HHV是1990年首次从健康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分离、此后又从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体内分离出该病毒。病毒颗粒直径约200nm。HHV-7有囊膜。与HHV-6、CMV同属于β-疱疹病毒科。
(1)幼儿急疹发病时最让妈咪担心的就是高烧不退,即使服用退热药,也要不了多久体温就会又升高。但妈咪应该注意到,宝贝虽然热度很高,但精神状态并不是太坏,基本不影响玩耍和饮食。这一点是与其他疾病有所不同的。幼儿急疹患病后,患儿可以获得持久免疫力,很少第二次发病。
(2)幼儿急疹是一种轻型传染病,所以在冬春季节家长可以每天给小儿喝一袋板蓝根冲剂,用以加强小儿抵抗病毒侵袭的能力,预防疾病。
(3)如果是还在哺乳期间的宝贝,妈妈则需要增加液体补充量,孩子生病时都比较依赖妈妈的哺乳,尽量的多喂奶。妈妈注意饮食中要杜绝鸡蛋、鱼类、虾类、蒜、韭菜等食物,生冷或辛辣食物也不要碰。
如果孩子已经确诊为婴幼儿急疹,而且孩子的精神状况比较好,家长就可放心在家里护理,不必一次次往医院跑。得了婴幼儿急疹,必须要经过几天高烧、热退疹出的阶段。带着患病的孩子反复跑医院,不仅于事无补,反而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使病情复杂化。也不要乱给孩子服药,以免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