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5 06:43 来源:网友分享
小儿盘肠风是由于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而引起,表现为腹痛突发,脐周为著,发病可能与过敏体质有关,上呼吸道感染、暴饮暴食、局部受凉、婴儿奶中糖份较高等均可诱发。治疗:保暖,镇静止痛药如口服四磨汤颠茄酊硫酸镁654-2,肌注阿托品平痛新等,外用丁桂儿脐贴.如果无效,应该请外科医师会诊,以防其它肠道疾病如阑尾炎肠梗阻等。
“盘肠风”是一种中医诊断名词,相当于西医的小肠炎,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肠道寄生虫等小肠疾病。 多见于新生儿或婴幼儿,以以小儿突发性腹部绞痛,腰腿弯曲,啼哭不休为主要特征的病证。
不要轻信偏方,建议去医院就收正规系统科学的治疗。详细检查,明确病因才是治疗的根本前提。 注意患儿不可吃的过饱、不可过食生冷、不可感受风冷寒邪如过多吹空调和风扇等。
盘肠气痛,突发性腹部绞痛、曲腰、啼叫为临床特征的儿科病证。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腹部受寒、过食冷饮、喂奶过多或奶中含糖太高等,均可诱发此病。多数小儿偶然发作一二次即自愈,亦有少数小儿时发时愈,迁延数年。治疗以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为主。
盘肠风以便血为主证的疾病。该证由风从经脉而入,客于肠胃,或外淫风木之邪,内乘于肠胃所致。在便前时时便血,随感随发,血清而色鲜,四射如溅。
盘肠风”是一种中医诊断名词,相当于西医的小肠炎,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肠道寄生虫等小肠疾病。 多见于新生儿或婴幼儿,以以小儿突发性腹部绞痛,腰腿弯曲,啼哭不休为主要特征的病证。
中医的“盘肠风”就是西医的小肠炎,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肠道寄生虫等等小肠疾病。细心的宝妈是可以发现宝宝的肠胃不适,可去医院检查确诊的。
根据患儿大便次数,脱水程度及患儿一般情况,小儿肠炎一般分为三型:一天大便次数5~8次,无脱水,有轻微发热为轻型;一天大便次数超过10次,大便为水样、细菌性带有粘液、脓血。有轻至中度脱水现象为中型肠炎;重型肠炎则是一天大便在15次以上,水样大便喷射而出,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1、做好腹部保暖。在气温降低的时候,宝宝很容易腹泻,在腹泻的时候肠蠕动本来就比较快,这时如果腹部在受凉,则肠蠕动会更快,所以腹泻才会加重。此时家长应该适当的给孩子腹部加温,用热水袋,暖宝宝之类的东西,同时帮孩子揉肚子来缓解疼痛。
2、生活用品要及时消毒。因为宝宝还小,本来各方面体质、免疫力都弱,皮肤也嫩,很容易感染。所以说孩子用过的东西要及时清洗,并消毒。避免交叉传染。宝宝的玩具也应该经常清洗消毒。对宝宝吃饭、喝水用的勺子,奶瓶和碗筷是最重要的,每次用完必须清洗并消毒。最好每次使用之前用开水煮一下。
3、要保持肛门的清洁。每次宝宝大便以后都要用温水清洗干净,避免再次感染肠道。
4、合理的进食。当孩子肠胃不舒服时不要吃东西,待孩子病情好转,有食欲的时候可以鼓励其吃东西,因为孩子得肠胃炎一吃东西就吐,所以他就不吃了,厌食开始。鼓励孩子吃东西时,一定要小量多餐,慢慢调整孩子的胃口和饮食习惯,当孩子再次频繁呕吐时要立即禁食,同时到医院检查,防止孩子脱水。
细菌性食物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具有潜伏期短、时间集中、突然爆发、来势凶猛等特点,90%以上发生在7、8、9三个月。预防的关键是加强饮食卫生管理,防止食品污染。
旅游性腹泻常见症状为水样便,并伴发腹痛、腹胀、呕吐等。因此,在旅游过程中要严把“病从口入”关。大肠杆菌肠炎表现为腹泻,每日3-5次,为黄色蛋花样便、量多。因此预防该病要搞好饮食、饮水卫生和粪便管理。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通常起病急骤,先是畏寒发热,后腹痛腹泻等。中毒型菌痢病人可极度衰竭,出现中毒性休克,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因此,搞好饮食、饮水卫生和粪便管理,大力消灭苍蝇,是预防该病的根本措施。
冰箱性肠炎,即耶尔细菌肠炎随着冰箱的普及,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耶尔细菌广泛存在于牛奶、肉、鱼、禽以及蔬菜等许多食物中,在-4℃以下的低温下生长繁殖。冰箱冷藏室里的食品污染了该菌就可能引起肠炎。因此,冰箱内的食品要生熟分开,进食前要重新烧熟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