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黄斑变性的眼药水有哪些 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2018-09-07 06:38 来源:网友分享

一、治黄斑变性有哪些眼药水

  黄斑是位于眼睛视网膜正中央部位的一部分组织,我们眼睛每天都要接受光线和阳光的照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导致黄斑区域变性,影响正常的阅读视力,黄斑变性是一种慢性疾病,细胞一旦损伤是不可逆的,目前对黄斑变性的病因还不是很明确,所以治疗还没有达到治愈的手段,目前对黄斑变性的治疗需要吃哪些药物和使用哪些眼药水,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

  步骤/方法:

  1 眼药水主要是改善眼睛微循环的药物,如施图伦眼药水,主要成分是洋地黄苷,七叶亭苷等,具有促进微循环,保护毛细血管的作用,是黄斑部位的营养供应顺畅,每天使用3次,每次使用一滴就可以。

  2 对于有新生血管生长的黄斑变性,会有出血的风险,如果出现出血的话要服用止血祛瘀明目片等药物进行止血,如果是有淤血症状的患者,要使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成药如和血明目片促进淤血的代谢。

  3 除了规范用药,还需要补充黄斑区域的营养物质,以起到抗氧化,免收外界攻击的作用,黄斑部位富含叶黄素,可以补充叶黄素,在深色的蔬菜和水果含量比较丰富,也可以补充维生素C,E等辅助抗氧化的作用。

  注意事项:

  黄斑变性是一种慢性损伤性的疾病,一旦患上黄斑变性就要积极的治疗,服药的同时也要注意眼睛的保健,外出要打伞,佩戴墨镜,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吃含脂肪高的食物,定期的做眼科的检查,以防并发症的发生。

二、黄斑变性有哪些临床症状

  1、早期:中心视力明显下降,其程度因是否累及中心窝而异。Amsler方格表阳性。与病灶相应处能检出中央比较暗点。

  检眼镜下黄斑部有密集的、大小不一的玻璃膜疣,以软性为主并相互融合。同时不定期可见到色素斑和脱色斑,有的色素斑环绕于玻璃膜疣周围呈轮晕状,中心窝反光暗淡或消失。此时荧光造影:玻璃膜疣及色素脱失处早期显现荧光,其增强、减弱、消失与背景荧光同步。有些病例,在背景荧光消失后仍留有强荧光斑,说明有两种情况:一是玻璃膜疣着色;二是色素上皮层下存在新生血管。二者的区分:前者在整个过程中荧光斑扩大,后者反之。

  2、中期:此期主要特征为黄斑部由于新生血管渗漏,形成色素上皮层和/或神经上皮层浆液或/和出血性脱离。视力急剧下降。检眼镜下除前述早期改变外,加上范围较为广泛、色泽暗污的圆形或类圆型病灶,并微微隆起,使整个病变区呈灰暗的斑驳状。有的病例还杂音有暗红色出血斑。裂隙灯显微镜加前置镜光切面检查,可见色素上的皮层下或/和神经上皮层下的浆液性渗出。出血位置亦同。病变进一步发展,在视网膜深层出现黄白色渗出。渗出有的为均匀一致的斑块;有的为浓淡不一的簇状斑点;有的位于病灶内;有的围绕于病灶边缘,呈不规则环状或眉月状(Coats反应)。出血严重时,可导致色素上皮下或神经上皮暗红色乃至灰褐色血肿;有时波及神经纤维层而见有火焰状出血斑;亦可穿透内境界膜进入玻璃体,形成玻璃体积血。荧光造影早期,病灶区见斑驳状荧光,并迅即出现花边形或车轮状荧光,提示有活跃的新生血管存在。之后,荧光不断扩散增强,大约至静脉期或稍后,整个脱离腔内充满荧光,轮廓比较清楚者为色素上皮脱离;反之则为神经上皮脱离。此种脱离腔内的强荧光在背景荧光消失后仍持续存在。脱离腔内的荧光一般是均匀一致的,但当伴有色素增生或出血时,则有相应处的荧光遮蔽。新生血管破裂严重而形成前述检眼镜下所见的血肿者,出现大片荧光遮蔽。造影后期,此种荧光遮蔽区内有时可出现1~2个逐渐增强扩大的荧光斑点(称为热点—hot spot)证明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存在。

  3、晚期:渗出和出血逐渐收并为瘢痕组织所替代。此时视力进一步损害。眼底检查见有略略隆起的协团块状或形成不规则的白色斑块(血肿吸收过程中呈红黄色)。斑块位于视网膜血管下方。在斑块表面或其边缘往往可见出血斑及色素斑。在部分病例,当出血及渗出被瘢痕所替代之后,病变并不就此结束,而在瘢痕边缘处出现新的新生血管,再度经历渗出、出血、吸收、瘢痕的过程。如此反复,使瘢痕进一步扩大。因此,这类患者的长期追踪观察是十分必要的。该期荧光造影所见,浅色的瘢痕呈假荧光;色素增生处荧光遮蔽;如瘢痕边缘或瘢痕间有新生血管及渗出、出血,则有逐渐扩大增强的荧光斑。渗出性老年黄斑部变性双眼先后发病,相隔时间一般不超过五年。

三、黄斑变性有哪些发病机制

  黄斑变性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已提出的假说包括有:⑴遗传因素;⑵光积聚损伤;⑶自由基损伤;⑷血液动力学因素。

  最近有研究提出视杆细胞易感性的学说正常的黄斑由以视锥细胞为主的中心凹区及视杆细胞为主的旁中心凹区组成。杆细胞密度最高的是离中心凹4~6ram区域,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的变性是老龄化与老年黄斑变性的基本特点。在黄斑大致正常的供体眼,其中心凹视锥细胞的数量基本稳定,而视杆细胞成年后则减少3O。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在早期老年黄斑变性视杆细胞持续减少。

  其中减少最多的是离中心凹1~3mm(距注视点3.5~1O度)处,在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的盘状瘢痕上发现大量的视锥细胞,而视杆细胞因为视网膜下色素上皮细胞的沉积物而急剧减少。最近通过对老年人及早期老年黄斑变性患者研究,显示其暗视敏感度比明视敏感度下降更明显,在RPE/Bruch’s膜复合体发生病变前,光感受器已经发生了变性和减少,心理物理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都发现了这种视杆细胞比视锥细胞的易感性。

  有关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提示视杆细胞产生的一种可扩散物质影响视锥细胞的存活0.虽然其具体机理不清楚,但提示老年黄斑变性中心凹旁观杆细胞选择性易损性可能是其新的发病机制。患者在同一临床阶段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系统具有不同丢失表现。也说明老年黄斑变性是具有异因同效机理的一组病症。

四、黄斑变性有哪些诊断鉴别

  诊断鉴别

  ⑴发病年龄在45岁以上,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双眼先后发病,为老年人视力障碍的主要眼病之一。

  ⑵中心视力缓慢下降,可有视物变形,眼前有注视性暗影,最终中心视力丧失。周边视力存在。

  ⑶眼底检查:

  ①干性型:早期可见黄斑区色素紊乱,中心凹反光不清,有散在的玻璃疣。发病晚期,黄斑部可有金属样反光,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呈地图状,可见囊样变性。

  ②湿性型:多有融合的边界不清的玻璃疣,黄斑有暗黑色图形,或不规则的病灶,隆起范围可在1-3个PD,大量视网膜下出血,可进入玻璃体内,形成玻璃体出血晚期病变区呈灰白色瘢痕。

  ⑷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呈现透见荧光时,表现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色素沉着处可有遮蔽荧光,早期有花边状或网状新生血管,后期有荧光素渗漏(湿性型)。

  一、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对视细胞外界盘膜吞噬消化功能下降,使未被消化的盘膜残余小体潴留于基底部细胞原桨中,并向细胞外排出,形成玻璃膜疣,因此继发病理改变后,导致黄斑变性发生,总之主要与黄斑区长期慢性光损伤,脉络膜血管硬化,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老化有关。黄斑变性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萎缩型和渗出型两种:

  ①萎缩型—又称干性或非渗出性

  主要为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玻璃膜增厚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引起的黄斑区萎缩变性。

  ②渗出型—又称湿性或盘状黄斑变性

  主要为玻璃膜的破坏,脉络膜血管侵入视网膜下构成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下或神经上皮下浆液性或出血性的盘状脱离,最终成为机化瘢痕,据临床观察萎缩型也可转变为渗出型。

  二、少年黄斑变性(Stargarde)也称先天性黄斑变性。

  大多数在8-14岁开始发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眼病。发病原因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内脂质沉着有关,由于这类细胞的变性,致黄斑脉络膜和视网膜萎缩。

  诊断要点及临床表现:

  ⑴病变早期,眼底完全正常,但中心视力已有明显下降,易被误诊为弱视或癔病。病变进展缓慢,但为对称性进行性,往往在30岁左右呈现典型改变,中心视力下降至0.1或更低。

  ⑵眼底检查:在病人述中心视力下降时,往往黄斑病变不显著,两者不成比例;随后黄斑中心凹反光消失,出现不均匀的色素点,呈灰色反光,最终黄斑变性,为脱离色素圆形区,有金箔样反光。脉络膜变白,血管变细,视盘色淡等。

  ⑶在出现眼底改变之前,荧光血管造影可显示黄斑区高荧光。

  ⑷视电生理,EOG轻度降低,ERG显示视锥功能逐渐丧失。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眼科五官科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