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3 09:06 来源:网友分享
流行因素
(1)自然疫源性:我国棘球蝴病(包虫病)流行的特点是由西向东有明显减弱趋势,那里大部分地区属高寒草甸,干旱少雨;有些地区是高寒山区,气候寒冷。这些地区以农牧业作为主要生产生活类型,各种动物资源十分丰富,且相互之间构成较为固定的捕食与被捕食食物链,构成了棘球蝴病(包虫病)在动物间、人和动物间传播和流行的有利条件。
(2)犬科和猫科动物:是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棘球绦虫寄生于它们的小肠,虫卵随犬粪便排出,污染水源、土壤、草场、畜舍和食物,人、畜及小型哺乳动物食入虫卵而被感染。特别是在青藏高原地区,家犬己成为农牧民重要的生产资料,数量庞大;此外,藏族牧民全民信教,反对杀生,使流行区存在大量野犬或无主犬,这些犬是棘球蝴病(包虫病)最为重要的传染源。特别是多房棘球绦虫,最初是在野生食肉目动物和小型哺乳类动物中循环的寄生虫,但由于家犬的介入,增加了其生活传播环节,即野生循环和家养循环,后者是造成泡球蝴病发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增加了防治难度。
(3)虫卵:棘球绦虫的虫卵在外界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它能在自然状态下可保持感染力。因此,犬科动物排出的虫卵随犬、人类活动及土、风、水的散播,留存于人及家畜、小型哺乳动物活动场所的机会多,相应的人和动物感染机会就增多。
(4)生态环境改变:我国西北部牧区长期存在草场载畜过多,草原因过度放牧而导致退化甚至沙漠化,这种生态变化促进了小型哺乳动物的生长繁殖,造成泡球蝴病发病率的增加。
(5)人类生产活动:狩猎、从事野生动物皮毛贩运、加工、销售或使用是造成人类感染的高危因素。在青藏高原广大牧区,牧民仍从事传统的牧业生产方式,四季游牧,牲畜可以放养到自然死亡,大大增加了牲畜感染虫卵和包囊得到充分发育的机会;同时,牧区以个体散在家庭屠宰为主,感染包囊的牲畜内脏随意丢弃或喂狗,犬和其他野生肉食兽类随时可能吃到含原头蝴的牲畜内脏,终末宿主的感染和再感染不断重复。人类流动和贸易交往则是棘球蝴病(包虫病)流行扩散的原因之一。
(6)防治知识缺乏:目前我国棘球蝴病高发流行区大部分是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发达,农牧民的文化程度低,加上地域偏远棘球蝴病的防治宣传知识普及率不够,是造成棘球蝴病流行的原因之一。最近几年,我国其他非流行区也有陆续有关棘球蝴原发病人和动物感染的报道,这可能与近年兴起的宠物热有关,因狗、猫等宠物和人类亲密接触,对病原的传播起到关键作用。
1. 血清试验
血清免疫学试验用以检测病人血清抗体,试验方法多种,但以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吸附最为常用,阳性率约90%左右,亦可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反应。肺囊型包虫病血清免疫学试验阳性率低于肝囊型包虫病。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为80%,约5%呈假阳性反应(本病与吸虫病和囊虫病之间有交叉免疫现象)。其它尚有乳胶凝集、免疫荧光试验,可视具体情况选用。
2. 血象
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半数病例,一般不超过10%,偶可达70%。
3. 影像诊断
包括X线检查、超声检查、CT和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等。上述检查虽均为诊断包虫病的重要手段,但在判断结果时,应相互结合并进行全面分析才有助于诊断。如胸片有助于肺包虫病的定位。肝包虫病者在肝CT上显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囊肿内或囊壁可出现钙化,低密度影边缘部分显示大小不等的车轮状圆形囊肿影,提示囊内存在着多个子囊。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手术前包虫囊肿的定位以及手术后的动态观察。
4. 皮内试验
以囊液抗原0.1ml注射前臂内侧,15~20分钟后观察反应,阳性者局部出现红色丘疹,可有伪足(即刻反应),2 小时后始消退,约12~24小时可出现红肿和硬结(延迟反应)。当患者血液内有足量抗体存在时,延迟反应常不出现。有少数患者即刻反应和延迟反应均呈阳性。在穿刺、手术或感染后即刻反应仍为阳性,但延迟反应被抑制。皮内试验阳性率在80%~90%之间,但可出现假阳性。其他寄生虫病,特别是带绦虫病等,有较高的非特异性反应。
囊型包虫病潜伏期约1至30年,病程根据棘球蝴囊占位所在的器官不同而长短不一。包虫病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大多数病例是在体检和手术中发现的,部分病人是在死后进行尸检时发现的。包虫病的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棘球蝴囊占位所在的器官(大部分为肝脏和肺脏)所致压迫、刺激或破裂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临床上根据棘球蝴所寄生的脏器,而命名为相应的包虫病。包虫病分为囊型和泡型两种。囊型全身多个脏器均可发生,其中以肝、肺多见。
泡型包虫病原发病灶几乎都位于肝脏,患者前来就诊时多处于晚期。肝包虫病主要临床症状为包虫囊不断生长压迫牵拉肝脏和邻近的器官,主要引起患者肝区疼痛,坠胀不适,上腹饱满、食欲减退。其中巨大肝包虫囊肿可使横隔抬高,活动受限,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肝包虫囊向下生长时,压迫胆总管可引起阻塞性黄疽。门脉高压,甚至出现腹水。肺包虫病的临床症状为感染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囊肿长大压迫肺组织与支气管,患者可出现胸痛、咳嗽、血痰、气急,甚至呼吸困难。
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呛咳,呼吸困难。可伴有过敏反应,甚至休克。若大血管破裂,可出现大咯血。肝泡型包虫病:主要临床症状为可出现胸部隐痛、胀痛或刺激性咳嗽,巨大囊型包虫病可引起压迫性肺不张,重者胸闷气促,甚至呼吸困难。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肺脓肿症状,发烧、胸痛、咳嗽、咯脓痰,伴有支气管屡者,脓痰中带有囊碎屑,重者咯血。合并破裂者若穿入支气管,刺激支气管引起剧烈咳嗽,咯出大量水样囊液,其内带有内囊碎片,严重者能窒息死亡。其他部位包虫病:全身各个部位各脏器均可感染包虫病,以腹腔各器官感染多见(如:肾、脾等)。少数病人可同时存在2种棘球蝴混合感染。
免疫预防
免疫预防是防止包虫病流行比较理想的途径 。 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细粒棘球绦虫的有效免疫原成分进行筛选和克隆 , 制备基因工程疫苗 , 为包虫病的免疫预防和免疫诊断开辟了新途径 。
国外在控制包虫病流行方面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 将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的排泄或分泌产物做成抗原 , 给绵羊接种后可使其获得抗细粒棘球绦虫卵的高度免疫力 , 证明六钩蚴能产生宿主保护性抗原 。 目前有研究者应用 E G 95 重组蛋白疫苗免疫细粒棘球蚴感染中间宿主 ( 羊 ) , 并取得较理想的结果 。 研究发现经 E G 95 重组蛋白疫苗免疫后 的中间宿主( 羊 ) , 可获得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 96 % ~ 98%), 从而能有效抵抗不同的细粒棘球蚴株 ( 新西兰株 、澳大利亚株和阿根廷株 )感染 , 降低包虫病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