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3 09:26 来源:网友分享
随着冬天来临,儿童医院、大医院儿科的门、急诊爆满。在就诊的患儿中,大部分病例是呼吸道感染,至少有一半同时伴有发热。宝宝一发热,爸爸妈妈就特别着急。对于发热,年轻父母有很多误区。
误区1宝宝拒绝试体温,摸着烫就是发热
正常小儿的腋下体温为36℃-37℃之间,超过37.4℃即可认为是发热。
测体温以腋下为准,电子腋温表一般30秒即显示温度。
不建议用耳温表或额温表。在发热时,会有很大误差,不作为吃退热药的标准。
宝宝在洗澡后、运动后、吃饭后或捂的过多时,会有轻度体温升高。安静后,解开衣物,可在半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这不算发热,是正常体温波动。
误区2病发热时间太长或太高,容易烧坏脑子
事实上只有当体温高于42℃时,才会对大脑造成伤害。而且只有当身体处在极端的环境温度下时,体温才会高到这种程度(比如在热天把孩子关在封闭的车里)。单纯因为疾病导致的发热,体温不会超过42℃。
如果发烧是由于中枢系统的疾病导致的,比如脑膜炎、脑炎,才可能使脑实质受到破坏,从而伤及智力或运动机能。
发烧引起高热惊厥的机率只有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多见于幼儿期。一般来说短暂的抽搐不引起脑部的损伤,但是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及治疗,排除中枢系统感染导致的惊厥。
误区3一发热就吃药,或吃药不好,能抗就抗着
婴幼儿体温38.5℃以上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如果有过高热惊厥史的宝宝在38℃左右就要吃退热药)。
儿童用退热药只有两大类: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一次10—15 mg/kg);布洛芬(一次5—10mg/kg)。
对 宝宝有效的退热药标准是:服药后半小时左右出汗,一小时体温下降1℃以上,体温维持4~6小时。如果退热效果差,更换退热药种类,原则上布洛芬对于退高烧 效果比对乙酰氨基酚要好;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公斤体重计算药量(退热药是可以在药店自行购买到,药盒上标明的剂量是中低剂量,有时退热效果不理想)。
不建议应用阿司匹林类退热药。
小于3个月的小婴儿慎用退热药。
肛栓退热药效果差,只用于不能接受口服退热药。
退热针目前基本已被淘汰,退热效果不优于口服退热药。
误区4宝宝一发烧,直接就往医院跑
有很多家长一发现宝宝发热,直接抱着宝宝上医院。这是不理智的。
如果发热很高(T>38.5℃)要先口服退热药后,再就医。因为交通和候诊时间可能几个小时,不及时用退热药,可能会出现高热惊厥。
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发烧是身体对抗疾病入侵的反应,属于身体正常的防卫机制。疾病不会因为服用退热药,而影响医生诊断。
如 果宝宝只是单纯发热,一般情况还可以,可以先在家服用退热药,观察半天到一天仍持续高热,再到医院就诊。因为大部分发热是由感冒引起,感冒大部分是病毒感 染。病毒感染是自限性疾病,只需要对症治疗。如果宝宝刚一发热就去医院就诊,很多伴随症状没有显现,多在发热1天左右取血常规,才能更准确判断感染类型。 所以一发热就去医院,医生最主要也是给宝宝退热治疗。
何时需要医院就诊?
高热持续不退(>39℃),服用退热药不退热;
连续发热三天以上不见好转;
惊厥;
精神差,精神萎靡、呼吸急促、面色差发灰,不吃不哭不动;
伴有其他明显症状,如咳嗽、呕吐、腹泻、皮疹等;
<6个月;
父母不知如何处理时应及时送院。
误区5发热就要捂着,捂出汗就好啦
宝宝发热时千万不能捂着。因为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且排汗散热功能弱,容易受外在环境影响。如捂得太多或外界高温,不利用体温下降。
新生儿捂得太多,可以出现“捂热综合症”(婴儿身体高热、大汗淋漓,严重者会造成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循环衰竭)。所以一旦发热,尽量晾开衣物(在没有对流风的情况下)。
有的宝宝在发热前有手脚冰冷、发抖,这是寒战,表明在半小时内体温会升到39℃以上。在寒战期,可以多摩擦手脚,喝些热水,会缓解不适症状。勤测体温,及时服用退热药。
误区6酒精擦浴降温效果最好
目前基本已经摈弃酒精擦浴,它只是让皮下血管收缩,摸起来好像退烧了,事实上不但无法达到退烧的目的,还会造成体内温度的增加及酒精中毒的危险。
物理降温,多用于低温(体温不超过38.5℃)或高热服药后体温下降不理想情况,包括:
何物理降温的正确方法:脱掉过多的衣物;
温水拭浴或洗热水澡:用温水毛巾搓揉皮肤皱褶处(血管丰富,尤其重点擦拭腋下、肘部、腋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的部位),或洗热水澡;
冰袋冷敷:在冰袋半冰半水的状态包上毛巾给宝宝冷敷(或凉毛巾)头部;
退热贴:退热贴面积小,退热效果差。只适用于小婴儿。因宝宝小,不易转动身体,冰枕易造成局部过冷或致体温过低,可考虑退热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