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4 09:47 来源:网友分享
1、起居要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不过度劳累
用眼应以不觉疲倦为度,注意正确的用眼姿势,保持恰当的距离,保证光源充足等。每用眼1小时左右,应让眼睛放松休息一下,如闭目养神、仰望天空或眺望远方等,使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此外,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中阅读和工作。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情绪波动
有些老年患者患了白内障以后,总害怕眼睛会瞎,成天郁郁寡欢,自己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容易使病情加重。因此,患者应避免过度的情绪刺激和波动,保持心情愉快,以使全身气血流通,提高抗病能力,有利于白内障的稳定和康复。
3、尽量避免强光刺激
强光特别是太阳光紫外线对晶体的损害比较严重,长期接触长波紫外辐射线,可导致慢性蓄积性晶体损伤,诱发或加速白内障的生成和发展。眼下正值夏季,为避免暴露在强烈阳光下,外出时最好戴遮阳帽或深色墨镜。
4、坚持眼部按摩,改善眼部血液循环
眼部按摩如眼保健操等方式,可刺激像睛明、攒竹、太阳、翳风、瞳子等穴位,加速眼部血液循环,增加房水中的免疫因子,提高眼球的自身免疫力,从而延缓晶体混浊的发展。
5、调整饮食结构,适当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以清淡、富有营养的食品为宜,尤其应从食物中摄取充足的维生素。白内障的产生与晶体的维生素C、B1、谷光甘肽、氨基酸、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有关。故应多食富含上述物质的蔬菜、水果、鱼、肉、动物肝脏、蛋类食品等。少食辛辣香燥、油腻之品。中医认为,老年性白内障多属肝肾精血亏虚,不能涵养眼睛所致,刺激性食物多会耗损阴精,加重病情。
凡是各种原因如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辐射等,都能引起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导致白内障。本病可分先天性和后天性:
1.先天性白内障
又叫发育性白内障,多在出生前后即已存在,多为静止型,可伴有遗传性疾病,有内生性与外生性两类,内生性者与胎儿发育障碍有关,外生性者是母体或胎儿的全身病变对晶状体造成损害所致,先天性白内障分为前极白内障,后极白内障,绕核性白内障及全白内障。
2.后天性白内障
出生后因全身疾病或局部眼病,营养代谢异常,中毒,变性及外伤等原因所致的晶状体混浊,分为6种:①老年性白内障,最常见,又叫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多见于40岁以上,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多,与多因素相关,如老年人代谢缓慢发生退行性病变有关,也有人认为与日光长期照射,内分泌紊乱,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根据初发混浊的位置可分为核性与皮质性两大类。②并发性白内障(并发于其他眼病)。③外伤性白内障。④代谢性白内障。⑤放射性白内障。⑥药物及中毒性白内障。
单或双侧性,两眼发病可有先后,视力进行性减退,由于晶体皮质混浊导致晶状体不同部位屈光力不同,可有眩光感,或单眼复视,近视度数增加,临床上将老年性白内障分为皮质性、核性和囊下三种类型。
1.皮质性白内障
以晶体皮质灰白色混浊为主要特征,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期:初发期,未成熟期,成熟期,过熟期。
2.核性白内障
晶体混浊从晶状体中心部位即胚胎核位置开始出现密度增加,逐渐加重并缓慢向周围扩展,早期呈淡黄色,随着混浊加重,色泽渐加深如深黄色,深棕黄色,核的密度增大,屈光系数增加,病人常诉说老视减轻或近视增加,早期周边部皮质仍为透明,因此,在黑暗处瞳孔散大视力增进,而在强光下瞳孔缩小视力反而减退,故一般不等待皮质完全混浊即行手术。
3.后囊下白内障
混浊位于晶状体的囊膜下皮质,如果位于视轴区,早期即影响视力。
1.药物治疗
目前国内外都处于探索研究阶段,一些早期白内障,临床用药以后病情会减慢发展,视力也稍有提高,白内障的早期进展至成熟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它有可能自然停止在某一发展阶段而不至于严重影响视力。早期白内障可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B2、维生素E等,也可用一些药物延缓病情发展。通常一些中期白内障患者,用药后视力和晶状体混浊程度也可得到一定改善。但成熟期的白内障,药物治疗则无实际意义。
2.手术治疗
(1)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为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新型白内障手术。使用超声波将晶状体核粉碎使其呈乳糜状,然后连同皮质一起吸出,术毕保留晶状体后囊膜,可同时植入房型人工晶状体。老年性白内障发展到视力低于0.3,或白内障的程度和位置显著影响或干扰视觉功能,患者希望有好的视觉质量,即可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其优点是切口小,组织损伤少,手术时间短,视力恢复快。
(2)白内障囊外摘除
切口较囊内摘出术小,将混浊的晶状体核排出,吸出皮质,但留下晶状体后囊。后囊膜被保留,可同时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可立即恢复视力功能。因此,白内障囊外摘出已成为目前白内障的常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