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7 09:26 来源:网友分享
阿苯达唑(肠虫清)
一年一般两次。 一次吃两粒,连续吃四天,晚上饭后吃。
甲苯咪唑(安乐士)
适应症为用于治疗蛲虫、蛔虫、鞭虫、十二指肠钩虫、粪类圆线虫和绦虫单独感染及混合感染。 蛲虫病:单剂1片。此病易再感染,最好在用药2周和4周后分别重复用药1次。蛔虫病、鞭虫病、十二指肠钩虫病及混合感染:每日2次,每次1片,连服3日。
左旋咪唑(驱钩蛔)
是一种广谱驱肠虫药,主要用于驱蛔虫及勾虫。 本品可提高病人对细菌及病毒感染的抵抗力。 儿童每日每千克体重2-3mg 驱勾虫:每日100-200mg,饭后1小时顿服,连服2-3日。
枸橼酸哌嗪(驱蛔灵、六一宝塔糖)
枸橼酸哌嗪具有麻痹蛔虫肌肉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哌嗪在虫体神经肌肉接头处,发挥抗胆碱作用,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使虫体肌肉麻痹而不能附着在宿主肠壁,随粪便排出。临床用于肠蛔虫病及蛔虫所致的不完全性肠梗阻和胆道蛔虫病绞痛的缓解期,此外亦可用于驱除蛲虫。
复方鹧鸪菜散
主要原料是鹧鸪菜、盐酸左旋咪唑。主要作用是驱虫消积,用于小儿蛔虫病。用法用量是散剂,口服,早晨空腹时,温开水送服或糖水调服。1周岁每次服1包(每包0.3克),2~3岁每次1.5包,4~6岁每次2包,7~8岁每次3包,10~14岁每次4包,14岁以上者每次5包,均每日1次,连服3日或遵医嘱。
蛔虫病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表现为平时虽正常但仍很消瘦。蛔虫是寄生在人体内最为常见的虫体之一,它虽然通常作祟于人的肠腔,但它还有一个癖性,就是嗜好钻孔,且喜碱恶酸。
当环境改变或小儿、饥饿以及吃刺激性食物时突然腹痛,孩子叫打滚、屈体弯腰、出冷汗、面色苍白,腹痛以肚脐周围为重。 常伴有,甚至可吐出蛔虫。有时能自行缓解,腹痛消失,小儿显得疲惫。完全恢复后照常玩耍。每次疼痛发作数分钟,这种疼痛可能不是每天发作,也可每天发作数次。
除了腹痛以外,还传出现多食、厌食和偏食,或有异嗜癖。婴幼儿表现为消化不良症状,少数患者可因或其他原因而致呕吐蛔虫,或从肛门排出蛔虫。
小儿感染较重时,可引起智力迟钝、磨牙等表现,极个别可引起神经性呕吐、肌肉麻痹和癫痫样发作。因此不能对蛔虫病掉以轻心。
偏方1,蛔虫证。治法:驱蛔杀虫,调理脾胃。方药:使君子散加减。使君子、槟榔各12g,芜荑、鹤虱、苦楝根皮、雷丸各10g,甘草3g。大便于者,加大黄、青皮。驱虫后以异功散加减调理脾胃。
偏方2,蛔厥证。治法:安蛔定痛,继之驱虫。方药:乌梅丸加减。乌梅15g,黄连、黄柏各6g,川椒、干姜各5g,细辛、附子各3g。出现黄疸及舌苔黄腻者,去附子、干姜,加茵陈、大黄、槟榔。
偏方3,虫瘕证。治法:安蛔驱虫,润下通便。方药:乌梅汤合小承气汤加减。乌梅12g,枳实、厚朴各10g,黄连、川椒各6g,大黄、芒硝各5g,甘草3g。
偏方4,驱虫散:石榴皮10g,苦楝根皮10g,生贯众12g,槟榔15g。共研细末。3岁小儿每次0.25g,5岁每次0.5g,日服2次,早晚饭前服。用于驱蛔虫。
偏方5,驱虫汤:炒使君子肉6g,花槟榔6g,苦楝根皮9g,贯众6g,乌梅2枚,甘草3g。水煎服,晚睡前或晨起空腹顿服,连服2天。用于腹痛缓解期驱虫。
1.胆道蛔虫症
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右上腹剧烈绞痛、屈体弯腰、恶心呕吐,可吐出胆汁或蛔虫。腹部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或仅有右上腹压痛。当发生胆道感染时,患儿可出现发热、黄疸、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
个别患儿,蛔虫可直接窜入肝脏引起出血、脓肿或虫体钙化。其他包括胆道大出血、胆结石、胆囊破裂、胆汁性腹膜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肠穿孔等。
2.蛔虫性肠梗阻
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又以2岁以下发病率最高。蛔虫在肠道内扭结成团,部分或完全梗阻肠道,造成肠梗阻,多见于回肠下段。起病急骤,脐周或右下腹阵发性剧痛、呕吐、腹胀、肠鸣音亢进,可见肠型和蠕动波,可扪及条索状包块。腹部X线检查可见肠充气和液平面。
3.肠穿孔及腹膜炎
表现为突发全腹的剧烈绞痛伴恶心、呕吐、进行性腹胀。体检可见明星的腹膜刺激症状,腹部X线检查见膈下游离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