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9 09:08 来源:网友分享
脐带,是胎儿与怀孕的母亲的胎盘的一种联系结构。脐带的形状如绳索,表面光滑透明,内含结缔组织和血管。在胎盘内胎儿的血液循环与母亲的血液循环交换营养物质和氧气,通过脐带营养物质与氧气来到正在成长的胎儿的体内。正常人的脐带含有三条血管:两条脐动脉和一条脐静脉。两条动脉将二氧化碳和一些营养物质输入胎盘,静脉将氧气和营养丰富的血液输给胎儿。
大家都知道婴儿出生后医生会剪断与母体联系的脐带,这是婴儿脐带未脱落前的第一阶段,这时脐带会出现一个创面,也是很容易导致细菌侵入,因此脐带的清理消毒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这个期间,都要保持脐带的清洁干燥。在正常情况下,宝宝的脐带会慢慢变黑变硬,在一至两周后自然脱落。等脐带脱落之后,也要细心护理的,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酒精轻轻搽拭婴儿脐窝。每天都要清洁婴儿的肚脐,并且保持肚脐的干爽。如果不清楚,要咨询专业的医生或专业人士。如果脐带没有脱落,可以观察婴儿的肚脐,如果没有什么异常,也不必过于担心,只要坚持给婴儿消毒并保持干爽,就可以了,如果不放心,也可以咨询专业的医生。
对于婴儿的护理是需要格外细心的,因为婴儿的身体较为脆弱,抵抗力较差,因此需要多加注意。尤其是对于婴儿脐带的护理,可以让专业的护理人员交给家长们,然后轻柔的搽拭,或是可以麻烦专业的人士磅婴儿清理脐带的分泌液,这样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婴儿脐带脱落后怎么处理
脐带脱落的时间,会依宝宝情况而有所不同,一般在出生后1~2周会脱落。妈妈们要遵循脐带护理的三大原则,您就可以轻松照顾宝宝了。
第一,要保持干燥。在宝宝脐带脱落前应保持干燥,尤其洗澡时不慎将脐带根部弄湿,应先以干净小棉棒擦拭干净,再执行脐带护理。
第二,要避免摩擦。纸尿裤大小要适当,千万不要使尿裤的腰际刚好在脐带根部,这样在宝宝活动时易摩擦到脐带根部,导致破皮发红,甚至出血。
第三,要避免闷热。绝对不能用面霜、乳液及油类涂抹脐带根部,以免脐带不易干燥甚至导致感染。
什么是脐带护理
宝宝在子宫中通过胎盘吸收养分和氧气,胎盘连接在母体的子宫内壁上。而宝宝和胎盘之间就是靠穿过宝宝腹部的一个口中的脐带连接的。宝宝出生后,护士会通过一种无痛的方式,用钳子将脐带夹住,并在靠近宝宝的一端剪断,留下一段脐带残端。新生儿脐带的直径约1厘米左右,剪断后对新生儿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伤口,如护理不当,将成为病原菌侵入机体的重要途径,引起新生儿破伤风、新生儿败血症等疾病,因此必须做好新生儿脐部的护理。
以上就是关于脐带脱落以后的处理方法,看完以后是不是对你有所帮助,脐带脱落以后如果伤口处还没有干燥,可以抹一些碘伏药水,可以帮助更快速的恢复,要当心不能沾水,保持干燥,避免会发生不必要的一些麻烦。当然也不必担心,小心处理就好。
脱落的脐带有什么用处
脐带是连接胎儿和孕妈的纽带,怀胎十月,孕妈通过脐带给宝宝提供需要的养分。生下宝宝后,脐带是唯一可以证明宝宝曾经在自己肚子里存在过。所以,宝宝的脐带脱落下来之后,很多孕妈想要保存下来这份作为留念。而且不同的地区还有有不同的风俗,所以这也是孩子与妈妈的见证。
脐带脱落后该如何护理
脐带脱落后的1~2天,你会看到宝宝的脐窝局部较湿润,而脐周的皮肤很正常,这都是正常现象。如果两天后脐窝仍然较潮湿,就要注意有无感染了。你可以用双氧水给宝宝冲洗脐窝,擦干后用75%的酒精涂擦,再用95%的酒精脱水干燥。若脐窝有脓性分泌物,就需找医生处理了。脐带是胎儿和母体联系的一条通路,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中获得营养,促使胎儿发育。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能够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所以孩子掉下的脐带也会保存起来。但是在它掉了以后,还要做好皮肤的护理工作,经常用药物做消毒处理,防止此处发炎,直到肚脐处完全得到康复为止。
新生儿脐带护理要注意以下方面:
1、注意防水
在脐带的护理过程中,爸妈要特别注意保持脐部干燥,不要被尿布或者其他物品弄湿。如果发现宝宝脐带布湿了,应该立即更换,不要用脏手、脏布去摸、擦肚脐。尿布不要盖到脐部,避免尿液或粪便沾污脐部创面。
尤其是在洗澡的时,宝宝的脐带湿了的话,应该先用棉棒擦干,再进行护理。脐带脱落前不要让宝宝泡在浴盆里洗澡,可以先洗上半身,擦干后再洗下半身。
2、注意观察
脐带进行结扎后24小时之内,爸妈要密切观察有没有出血。部分新生儿宝宝由于脐带结扎的带子变松,会有少量的渗液或者渗血。如果发现盖在脐带上的纱布被血污染或者湿透的时候,应该立即请医生重新消毒结扎。
3、注意消毒
(1)每天洗浴后都要用75%酒精消毒,从脐根中心呈螺旋形向四周擦拭,不可以来回乱擦,以免把周围皮肤上的细菌带入脐根部。
(2)新生宝宝脐带脱落后,根部会有一层痂,痂脱落后,局部会有潮湿或者米汤样液体渗出,这时候爸妈可以用消毒棉花棒蘸75%酒精擦净。
特殊情况:如果发现脐根有肉芽、脓性分泌物、红肿以及臭味,脐轮红肿,说明已经发生脐炎,应该及早找医生治疗,以防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