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1 14:53 来源:网友分享
“只要发现自己孩子的个头明显比同龄孩子矮,家长就要引起注意,4岁前就应该去看医生。”上海一项针对7万余名6~18岁中小学学生身高的调查显示,上海青少年平均矮小患病率为3.77%,主持该项大型调查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罗飞宏说,“很多家长总觉得孩子的个儿以后还能蹿一蹿,错过了长个的最佳时机。 ”
1岁的孩子身高大约是75厘米,2岁 孩子大约85厘米,2岁以上则可以根据一个公式来计算:年龄×7+70厘米,按这个身高标准 上下浮动10厘米左右都是正常的,如果明显低于这个标准,家长就要注意了。
如何判断自己孩子的身高是否正常?
一旦发现孩子身材矮小,越早治疗则以后接近或达到正常身高的机会越大。因为孩子一旦开始发育,骨骺就会逐渐闭合,治疗越晚,可以长个的时间越短,治疗效果越差。
家长应该从孩子出生后就开始关注孩子的身高,相对来说,4岁是判断孩子是否矮小比较重要的年龄,因为4岁前身高受饮食营养的影响比较大,所以4岁以内如果 饮食喂养正常,孩子一般身高也正常,如果孩子长高明显落后,往往提示有某种器质性疾病 。
4岁后孩子的生长受到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等激素水平影响更大一些,如果存在身材矮小,医院可以通过特殊的检查发现孩子是否缺乏某种激素,同时也可以发现影响孩子长高的 一些潜在的器质性病变,尽早治疗。
矮小症可干预可治疗
我国目前约有矮小症患儿800万,上海地区青少年矮小症患病率达3.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专家提醒,孩子矮小可以干预、可以治疗,四岁是判定孩子矮小的黄金分界线,一旦发现孩子身高偏矮,家长应及时问诊,以免留下终身遗憾。
据介绍,矮小症的病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内分泌疾病、家族性矮小、发育迟缓、染色体异常等。矮小症的患儿除了生理缺陷外,还常存在个性、自尊心、自信心及社交能力等方面问题,约一半矮小症患儿伴有抑郁症。
儿科医院内分泌科罗飞宏教授说,日常生活中,家长看到孩子不长个儿,会误以为晚长或缺乏营养,由此延误了治疗。在发达国家,矮小症患儿于6岁至10岁便着手治疗,而我国70%的患儿在11岁至16岁期间才开始接受治疗。很多孩子会先服用保健品、使用增高仪等,殊不知保健产品和仪器非但对增高毫无益处,反会拖延时间致使骨骺闭合,最终错过纠正最佳时机。专家表示,孩子在四岁时人体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已基本形成,饮食、睡眠习惯也逐渐“定格”,家长可关注孩子的“四岁身高”,如有偏矮症状及时求医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