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8 15:14 来源:网友分享
2014年国内病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事件高达12.7万例次,其中严重报告占6.7%
“野蛮”的中药注射剂
平均5分钟就有1例由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医疗事故发生。
这是过去的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国家食药监局)对于国内病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统计结果。
7月17日,国家食药监局发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4年)》(以下简称监测报告)显示,2014年国内病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事件高达12.7万例次,其中严重报告占6.7%。与2013年相比,不良反应报告量增长5.3%,其中严重报告数量增长26%。
中药注射剂是指从中药材中提取有效物质制成的可供注射入人体内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
30多年来,中药注射剂一度被认为是中药现代化发展史上的标志。
然而,多位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伴随着因中药注射剂引发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业内对中药注射剂的争议也越来越大。
“中药注射剂以野蛮的方式进入我们的人体内,而我们却不知道它潜在的成分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风险。”一位医药行业人士如此表述。
现实中不良反应病例超12.7万例次
时间的指针拨回三个月前。
4月24日,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中药业)被曝出“生脉注射液事件”。
国家食药监局称,苏中药业生产的生脉注射液在广东省发生不良事件,个别患者用药后出现寒战、发热症状。
生脉注射剂,成分为红参、麦冬和五味子,同样为中药注射剂的一种。
公开信息显示,苏中药业生产的涉事生脉注射液为37638支,此前已经销往江苏、浙江等9省(区),多数已被患者使用。
不只这一起安全事件。
早在2006年,轰动全国的鱼腥草注射液事件导致北京、武汉两地6人死亡。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当年6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接到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5488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258例,死亡44人。
2008年10月,“刺五加、茵栀黄事件”再次发生。该事件先后造成各地多个死亡案例,包括一名刚出生9天的新生儿。
在这一系列医疗安全事件中,中药注射剂均扮演了主角。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每年大约有4亿人次使用中药注射剂。
监测报告称,2014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数量排名前十名的药品分别是:清开灵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血塞通注射剂、舒血宁注射剂、血栓通注射剂、丹参注射剂、香丹注射剂、生脉注射剂、痰热清注射剂。
其中痰热清全年有600多万人使用,约3000人出现不良反应,而排名第一的清开灵注射剂销售数量大概是痰热清的5倍。
“实际上,去年12.7万例次只是可以监测统计出来的数据。”北京鼎臣医药咨询负责人史立臣分析,“由于使用中药注射剂而产生不良反应的病例在现实中比这多很多。”
市场规模超320亿元
频频引发安全事故的中药注射剂出现于混乱的抗战年代。
1940年左右,由于抗战艰苦,药品匮乏,柴胡熬成汤剂(用于治疗流行感冒、疟疾)被进一步以煎煮蒸馏方式制成针剂用于治疗。
至此,世界上第一种中药注射剂诞生,即“柴胡注射液”。
20年后,由于中国农村和边远地区霍乱、疟疾等疾病肆虐横行,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搞中草药群众运动,中药注射剂成为当时发展的重点。
公开资料显示,至上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了大量的中药注射剂品种,有资料报道的就达700多种。此后,中药注射剂继续升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研发高峰。
“现在很多在用的中药注射剂都是那时研发出来的。”史立臣对法治周末记者介绍,到目前为止,市场上生产中药注射剂的药企大大小小加起来已有几千家。
据统计,中药注射剂市场近5年来的复合增长率约为22%,虽较之前30%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仍高于中成药15.78%和整个药品市场18.23%的收入增长速度。
目前,我国有303个企业具有134个中药注射剂品种1255个不同剂型规格的生产批文,其中常用品种50多个,中药注射剂市场规模超过320亿元。
其中,前瞻产业研究院《2014-2018年中国中药注射剂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十大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为:天士力制药、哈药集团、金陵药业、神威药业、昆明制药、贵州益佰、江苏康缘、山西振东、上海凯宝。
“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使用中药注射剂比例最高。”史立臣说。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费用占用药总费用的比例最高,约占15%,二级医院约占7%,三级医院只占3%至4%。
“现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的医生已经很少倾向于使用中药注射剂,主要也是出问题怕担责任。”史立臣表示,“中药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多发生在县级以下医院的主要原因是基层医务人员受素质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合理用药的现象远比大医院多。”
“时刻发生在患者身上,也许你自己就在其中,在无意识中或许就被注射过中药注射剂。”史立臣表示,“这完全取决于医生的用药选择。”
“事实上,除了康莱特注射液走出国门,目前也只有中国市场在用中药注射剂。”医保商会中药部主任于志斌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与化学药品混用在基层很普遍
伴随着在基层地区被广泛使用,中药注射剂与其他化学药品混用的不规范用药现象则更值得警惕。
监测报告显示,2014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总体报告排名前20位药品(占全年中药注射剂报告88.7%)合并用药情况中,涉及合并用药的报告占42.3%,严重报告涉及合并用药占57.0%。
“混合用药会加大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风险。”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市场专业委员会主任周雷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说。
“中药注射剂不能和西药注射剂混合使用,要使用的话应该间隔半小时以上或1至2小时,因为西药的反应非常清楚,而中药反应不清楚。”周雷解释。
史立臣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中药注射剂是将中药材的药用部分熬制提纯后生产出的产品。“事实上,市场上的中药注射剂提取精度并不高,这就造成很多的无效杂质混入注射液中。与西药产品混合使用,极易造成不确定的化学反应。”
“有一些药材的成分是简单的,可以被认清,混合使用的话问题不大。”周雷说,“但是大部分药材成分复杂,难以被认清,混合使用不当会产生过敏反应对肝脏、肾脏造成损害。”
事实上,法治周末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对于中药注射剂使用问题,国家早已意识到。根据《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的规定,临床医师须注意单独使用中药注射剂,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
“混合用药也与一些小医院不严格遵守规则有关,而且相对而言,中药注射剂成本相对于西药化学注射剂要低很多。”于志斌坦言。
三因素致中药注射剂
安全事故频发
进入2015年以来,接二连三发生的“舒血宁事件”“生脉注射液事件”以及波及多行业的“银杏叶事件”将早就争议已久的中药注射剂安全问题再次推到舆论的浪尖上。
而在多位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的医药界人士看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以下简称国家食药监局)发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4年)》更加反映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亟待解决的现状。
“多年来,中药注射剂一方面被认为是中药现代化的里程碑,又被认为是药品品类中的‘重磅炸弹’而备受质疑。”对于中药注射剂,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评价。
那么,中药注射剂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根源到底何在?
中药注射剂本身存瑕疵
“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其实不复杂,简单讲就是将祖传下来的中药药方熬制成的汤汁进行提纯的过程。”北京鼎臣医药咨询负责人史立臣向法治周末记者解释,“但在这个过程中,提纯的技术是一个关键。”
史立臣介绍,现实的提纯技术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标准。“当下的中药注射剂中都存在着很多的不可知的成分。”
“虽然中药注射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广泛兴起,并发展到当下一个巨大的药用市场,但是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技术却一直没有改善或增强。”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市场专业委员会主任周雷也对法治周末记者坦言。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过去的很多中药药方本身就与西医疗法存在很大差异,比如有些药方中汞、硫磺可入药。”史立臣说,“但是含有这些物质的中药注射剂如果采取直接注射静脉的方式,那肯定是有风险的。”
在史立臣看来,从中药里提取的多种成分由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尚且是未知数,如果通过静脉注射,绕过了肠胃屏障,直接进入血液,必然存在安全隐患。
多位医药界人士亦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频频出现不良反应甚至患者死亡事件恰恰证明了中药注射剂并不符合基本药物“安全、有效、价廉”的要求。
“本来通过口服的中药药方,在经过熬制提纯后,在搞不清杂质是否对身体有害的情况下就注射入人体的血液内本身就是一件很野蛮的事。”史立臣认为,一开始采取中药注射剂发展中药现代化的思路就有问题,也是安全事故频发的根源。
生产质量参差不齐
伴随着中药注射剂成分存在不确定风险的同时,各大药企生产的中药注射剂产品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2月17日,大型国有控股医药上市公司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三九)被曝出“舒血宁事件”。
舒血宁主要成分为银杏叶,辅料为葡萄糖、乙醇,中药注射剂的一种。
北京食药监局发布的文件称,在市场监督检查过程中,华润三九旗下北京华润高科天然药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高科)生产的舒血宁注射液(以下简称舒血宁)存在安全风险。
华润三九的公告显示,出现问题的舒血宁涉及两个批次的不合格产品,并已销售入市场中。
介于药品存在安全风险,北京食药监局要求华润高科对存在安全风险的同批提取生产的舒血宁,按照《药品召回管理办法》实施召回。召回期间,华润高科不得再继续舒血宁的生产和销售。
华润三九的“舒血宁事件”仅是中药注射剂生产质量存在问题的冰上一角。
周雷表示,目前药厂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一起生产就会产生问题。“医生是无法把控注射剂的质量的,因为他们只是依照说明书对症用药。”
“事实上,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在原料采购上就已存在问题。”周雷说,“原材料存在问题,其提取物就更有问题。”
周雷介绍,中药材这样的农产品重金属残留、农药残留很高,而且由于国家没有相关的采购标准,这造成在市场上交易时质量等级模糊。
“在市场经济下,没有统一采购标准,真假伪劣实在难以辨别。不符合标准的原材料一旦进入生产线形成成品销售,那么会存在严重的安全风险。”周雷说,“目前也就一些大的药厂像同仁堂做的是比较好些。”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表示,中药注射剂的“热原“问题也影响着中药注射剂的质量。
热原指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一般是细菌的代谢产物、细菌尸体等。
“生产药企如果在生产中不规范,热原可以通过原料、溶剂等带入成品。”在山东某地区医院从事医生工作的任轩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公开资料显示,中药注射剂中含有热原量达1微克/千克就可引起人体的不良反应。
“热原的存在对供静脉注射用的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危险性很大。”任轩说。
国家现有标准存缺陷
业内人士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国家针对中药注射剂的现有标准亦存在缺陷。
周雷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目前中药注射剂的标准实际上是在套着西药的标准在用,但却也并未完全遵循。
“西药研发的标准是经过动物实验、而且药品成分清楚,是国际认可的。”周雷说,“但是中药的成分十分复杂,而且在临床实验阶段则是直接给人使用,没有动物实验这一环节。现在也被提出来,要先做动物实验,再给人使用。”
史立臣也向法治周末记者证实,目前中药注射剂的研发往往就是根据古代中医传下来的有效药方在生产。“并不经过试验动物的环节,直接用在人的身上。”
“相对而言,中药注射剂的成分太复杂,按理说应该采取比西药研发更加严格的标准才对。”史立臣说。
“当前中药注射剂不可测因素较多,应该确保药品质量,详细研究成分,关注临床用药情况,不断评估,再投入市场。”于志斌说。
事实上,国家针对中药注射剂存在的问题也采取了一些监管的措施。
业内人士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目前国家食药监局就在定期的进行中药注射剂的安全再评价工作。
“原材料的质量要有保证,提取的技术要有保证,严格程序,做好动物实验,清楚标明副作用。与此同时,更需要一套满足中药注射剂从研发到生产等过程适用中药注射剂的标准。”周雷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