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对眼的问题怎么解决 斗鸡眼会自愈吗

2016-12-19 17:40 来源:网友分享

一、怎么解决宝宝对眼的问题

  刚出生几周的婴儿,眼球转动是单侧性不协调的,眼球可能会出现偏视。而且有的婴儿出生的时候鼻梁比较低平,眼距离过宽,鼻侧眼睛的内眦有一块内眦赘皮,它会遮盖鼻侧的球结膜,让人看起来黑眼球就像往中间移动了一样。不过,随着宝宝的长大,鼻梁增高的同时,赘皮会慢慢消失,如果在6、7个月之后还有对眼,就要及时治疗了。
  对于婴儿对眼的治疗,在就诊之前,要先让宝宝做好心理准备,因此婴儿都很怕打针吃药,家长要做好工作,告诉宝宝医生是友善的,不会让他挨针、吃药。
  治疗当天,要保证宝宝的健康状况是良好的,不要有生病或是心情不佳的情况,家长可以多预留一些时间,让宝宝有足够的时间和医生配合。
  在治疗过程中,家长要以正确的心态来配合医生的诊治。因为宝宝年龄越小,视觉发育的可塑性会越强,对眼的治疗效果也会更好。对眼的矫正,除了眼位的要求之外,还关系到左右两眼的视力发育和更高级的双眼视觉,也就是立体感的建立。家长可不能有宝宝还小或认为只是影响外观而已而不去治疗。

二、宝宝对眼会自己好吗

  这得从主管眼球运动的肌肉和神经谈起。在眼球的外面有六条眼外肌,正常情况下,人们看东西时,无论朝哪个方向,双眼的运动都是平行一致的。由于肌肉的收缩是在神经的调节下进行的,看右边的目标双眼都往右转,看左边的目标双眼都往左边转,不会出现右眼往右,左眼不往右的现象。若孩子两只眼睛发育不一样,一只眼正常,另一只眼为高度近视或散光;或两只眼睛远视度数差得太远;或幼儿从小就喜欢玩细小的玩具以及常在光线较弱的条件下玩游戏,致使眼肌平衡失调,神经肌肉麻痹,这样就很可能发生斗鸡眼”。
  所以,斗鸡眼”若不及时治疗,神经肌肉的麻痹是无法自愈的。而且,因为一只眼睛长期内斜,患者不能使用这只斜眼,久而久之,就会影响眼睛发育,甚至发生弱视。若不及时治疗,将来视力也难以恢复。斗鸡眼”的孩子只用一只眼睛看东西,所以看东西没有立体感,不能分辨东西的远近。例如在做针线活时,线穿不进针眼;灌墨水时,笔插不进墨水瓶;拿细小的东西老是够不着等等,影响今后的工作和学习。

三、日常如何预防宝宝出现对眼

  一,增加眼球转动频率。
  将婴儿放在摇篮内的时间不能太长,大人应过一段时间就将婴儿抱起来,转一转,让孩子能看到周围的事物,而产生好奇心理,以增加婴儿的眼球转动频率。
  二,促进婴儿眼珠转动。
  从宝宝的视力发育特点来看,宝宝在出生2个月后,视力增强,已能注视周围的人和物,这时,婴儿如果睡在摇篮里,不能在距摇篮1.5米以内的空间摆设玩具、物件等任何东西。有的年轻母亲常在摇篮的前上方,持1个不动的玩具以逗孩子,由于距婴儿的眼睛很近,孩子较长时间注视,眼球不动,因此,时间长了就很易形成对眼。若要摆设玩具、物件,必须在1.5米以外,不能只摆1件,而应摆几件,两件之间还要有一定的间隔距离,以便孩子轮流着看玩具或物件,促进婴儿的眼珠不断转动,防止对眼。
  倘若家长们可以让促进宝宝眼珠转动,增加宝宝眼球转动的频率,对防止宝宝出现对眼问题是很有效果的。倘若宝宝已经形成了“斗鸡眼”,家长也不需要太着急,不需要到处寻医,等宝宝到了十岁大之后,到比较好的医院做正规的对眼矫正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了。

四、刚出生的宝宝对眼是否正常

  什么是对眼
  “对眼”就是人们常称的“斗鸡眼”,医学上称为“内斜视”的斜视眼。表现为一眼向前注视物体,另一眼球向内转向鼻侧或是双眼视物时,双眼球均转向内。
  新生儿“对眼”正常吗
  小编要先向爸爸妈妈说的是,“对眼”是很多2岁内宝宝的常见情况。这是由于新生儿的鼻梁较低,因此双眼才会眼内眦外移,也就是两眼内距较大,造成两眼内侧部分白眼球被覆盖,形成假性“对眼”现象。待宝宝慢慢长大后,鼻梁长高,“对眼”的情况就会慢慢消失了,那么也就是说,新生儿“对眼”大部分是正常的。
  宝宝“对眼”怎么解决
  刚刚我们在上文中提到过,新生儿到婴幼儿期间,宝宝会有假性“对眼”的情况发生。那么宝宝“对眼”怎么办呢?我们先来了解,如何区分宝宝的真假“对眼”。一般来说,如果将鼻梁处的肌肤轻轻捏起,并用手电筒照射鼻梁处,灯光落在瞳孔中央就为假性“对眼”,落在眼球角膜的外侧部分就为真性“对眼”。所以,这也就成为很多年长的老人口中常说的老话“小孩儿对眼儿不用治,长大自然就好了”,这也就是我们刚刚讲过的,宝宝假性“对眼”的情况。如果爸爸妈妈担心宝宝真的患有“对眼”,那么也可以到医院进行诊疗,以免延误病情。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疾病百科| 鸡眼

挂号科室:皮肤科

温馨提示:
宜穿宽松鞋子。

鸡眼和胼胝是皮肤由于长期受挤压或受摩擦而发生的角质性增生。鸡眼一般都出现在脚趾,为圆锥形角质增生,胼胝则为斑块状角质增生。主要发生于手、足、指、趾受摩擦或挤压部位。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一般人群均可发生 常见症状:局限性、角化性、圆锥形的增厚物[详细] 是否医保:医保疾病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切除

育儿指南向日葵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