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5 10:39 来源:网友分享
1、 脂溢型:多为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多发于颊部、前额、眉间。症状为皮肤潮红,覆有黄色油腻的痂,痂顶有黄浆液性。之后扩散到后颈,颏下,腋及腹股沟,表现为潮红、擦烂及渗出。可以通过6个月饮食改变而自愈。
2、 渗出型:多见于3-6个月肥胖的婴儿,两颊可见对称性米粒大小红色丘疹,伴有红斑及,连成片状。水疱会破溃、渗出、结痂。抓痒严重时,会有出带血迹的抓痕,造成鲜红色湿烂面。严重者可以扩散到全脸或全身。如有继发感染可见脓疱及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
3、 干燥型:多见于6个月-1岁的瘦弱小儿,好发于头皮、眉间等部位,也有长在四肢、躯干外侧。皮肤红肿,有斑片状密集小丘疹,伴有鳞屑结痂及硬性糠皮样脱屑,无渗出。由于会引起阵发性剧烈的瘙痒,导致婴儿睡眠不安、哭闹。当转为慢性时,长期抓痒,皮肤表面有抓痕、皲裂或结血痂,造成为轻度浸润肥厚。
1、先天因素
(1)孕妇食用很多的发物,即营养丰富或有刺激性的,容易使某些病状发生变化的食物,如辛辣食物、鱼腥海味等。
(2)孕妇情绪波动大,肝火内动,有未清除的热毒于留在胎儿中。
(3)家族有过敏体质史的婴儿容易患此病。
2、内在因素
(1)婴儿皮肤角质层薄,内皮含水及氯化物多,毛细血管网丰富,容易受刺激产生湿疹。
(2)后天营养失调。营养过多、消化不良、过食肥甘,损伤脾胃,造成脾失健运,湿热内生。
3、诱发因素
(1)食物因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鱼、虾、蛋类及牛乳等。
(2)外部刺激:毛制品、植物(各种植物花粉)、化学物品(护肤品、洗浴用品、清洁剂等)、化纤物品、动物皮革及羽毛。
(3)病理因素:病毒或细菌感染、蛲虫。
(4)环境因素:日光照射、高温或寒冷、穿衣不当。
上述因素都可以刺激湿疹复发或加重,需要多加注意,避免加重小儿过敏性湿疹。
活的微生物经由口服进入人体中,对健康产生有益的效应,这样的微生物即称为益生菌,如抗过敏乳酸菌【益敏佳】等。益生菌对人体产生的疗效与其来源有关,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所适合的益生菌也有所差异。
国外研究显示某些异生菌有治疗与预防异位性皮肤炎的功能,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服用【益敏佳】益生菌,可以降低新生儿罹患异位性皮肤炎的风险;婴儿如果服用益生菌,则有预防与治疗异位性皮肤炎的效果。
此外,益生菌对于食物过敏、荨麻疹、过敏性鼻炎、气喘、过敏性肠道疾病、大肠躁郁症、慢性腹泻与幽门螺旋杆菌胃炎等疾病都有很不错的疗效,也有预防癌症的效用。
异位性皮肤炎患者的皮肤障壁天生就有问题,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与影响。正确的清洁、保湿和防晒是很重要的: 选择正确温和无皂碱的沐浴乳、无香精防腐剂的异位性皮肤炎专用乳液,还有搭配防晒帽、洋伞或防晒乳来减少日光曝晒。
异位性皮肤炎的控制虽然困难,但是并不是绝症,惟有经由皮肤专科医师早期的诊断与正确的药物治疗,搭配益生菌的免疫调控,才有机会修护与根治。
1、一般疗法
(1)尽可能追寻病因,隔绝致敏源,避免再刺激。去除病灶,治疗全身慢性疾患,如消化不良、肠寄生虫病、糖尿病、精神神经异常、小腿静脉曲张等。
(2)注意皮肤卫生,勿用热水或肥皂清洗皮损,不任用刺激性止痒药物。
(3)禁食酒类、辛辣刺激性食品,避免鱼虾等易于致敏和不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观察饮食与发病的关系。
(4)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过度紧张。
2、物理及放射疗法
液氮冷冻治疗,浅层X线或放射性核素(32P或90Sr)敷贴疗法等,可用于病期较久和顽固的慢性局限性湿疹。
3、全身疗法
(1)抗生素:对伴有细菌感染、发热、淋巴结肿大者,可选用如内服红霉素、环丙沙星或肌注青霉素等。
(2)免疫调节剂:可选用冻干卡介苗(卡提素)、胸腺素、转移因子、左旋咪唑等,对慢性湿疹,尤其是老年患者有效。
(3)非特异性脱敏治疗:急性或亚急性湿疹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ml或10%硫代硫酸钠10ml静脉注射,1次/d;或0.25%普鲁卡因20ml加维生素C1~2g静脉注射,1次/d。
(4)糖皮质激素:一般不主张应用,对急性期炎症显著且泛发者可考虑短期服用,如泼尼松20~40mg/d,见效后可酌情减量以至停用。
温馨提示:
要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搔抓,日晒等,尽量避免易致敏和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