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1 08:33 来源:网友分享
舌下脱敏, 舌下脱敏治疗是利用过敏原的提取物滴入舌下,使呼吸道粘膜产生耐受性,从而减轻或控制过敏症状,到达脱敏治疗的目的。
抗过敏药物
常用的抗过敏药物主要包括四种类型:
(1)抗组织胺药。
这是最常用的抗过敏药物,最适用于1型过敏反应。常用的有苯海拉明、异丙臻、扑尔敏、赛庚啶、息斯敏、特非拉丁等。这类药物均为H1受体阻滞剂,因其与组织胺有相似的化学结构,故能与之竞争拮抗组织胺受体,对皮肤粘膜过敏反应的治疗效果较好,对昆虫咬伤的皮肤瘙痒和水肿有良效;对血清病的寻麻疹也有效,但对有关节痛和高热者无效;对支气管哮喘疗效较差。用药剂量应个体化,驾驶人员或机械操作人员工作时应避免使用中枢抑制作用较强的品种。
(2)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
也称为肥大细胞稳定剂。这类药物主要有色甘酸钠(咽泰)、色羟丙钠、酮替芬(甲哌噻庚酮)等。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过敏性皮炎等。
(3)钙剂
能增加毛细血管的致密度,降低通透性,从而减少渗出,减轻或缓解过敏症状。常用于治疗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血清病。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疾病的辅助治疗。主要有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等,通常采用静脉注射,奏效迅速。钙剂注射时有热感,宜缓慢推注,注射过快或剂量过大时,可引起心律紊乱,严重的可致心室纤颤或心脏停搏。
(4)免疫抑制剂
主要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非特异性的抑制作用,对各型过敏反应均有效,但主要用于治疗顽固性外源性性过敏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和器官移植等。这类药物主要有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强的松、地塞米松,以及环磷酰胺、硫脞嘌呤等。
脱敏疗法
减敏疗法需要用很长时间,舌下脱敏疗法一般两年,皮下注射脱敏疗法至少三年。皮下注射脱敏疗法前半年每周一次,而后两周一次到最后的一月一次,否则的话会前功尽弃或者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治疗过敏性鼻炎。
过敏个体差异比较大,临床有效率在80%。 减敏疗法并非能够100%根治过敏性鼻炎,但是是目前唯一一个治本的方法。
一、饮食适宜:1、宜食富含维他命C的食物。2、宜食清热降火的食物。
二、宜吃食物宜吃理由食用建议
梨。缺乏维他命C,容易令皮肤粗糙枯干,从而引致皮肤炎、脱皮等敏感症状。在含丰富维他命C的蔬果中……多吃可以加强皮肤组织,有助对抗外来敏感。
绿豆。清热解毒、助脾补血。先将糯米和绿豆煮成粥,加入海带,再煮3分钟,加入红糖即可。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马齿苋洗净,用沸水泡5分钟,挤干,用刀切成细末。豆腐干切成小粒和马齿苋拌匀加适量麻油,调味即成。
三、饮食禁忌:1、忌食煎炸的食物。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四、忌吃食物忌吃理由忌吃建议
辣椒。辛辣温热食物能刺激机体,油腻、甜食及刺激性的食物、烟、酒等都可能会诱发过敏症大蒜、韭菜也要避免。
浓茶。温热食物能刺激机体咖啡也要避免。
鸡肉。甘温的食品。南瓜、芋艿、龙眼、栗子、鲤鱼、鲢鱼等也应少吃。
(一) 发病病因:
包括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两大方面:
内在因素就是本身具有过敏体质 , 这在皮肤过敏的发病中起主导作用。及早彻底脱敏是治疗皮肤过敏防止复发的关键。
外在因素也很多。包括饮食、吸入物、气候、接触过敏物因素等。其中海鲜、蛋白质,辛辣食品、酒、吸入花粉、尘螨、寒冷天气、接触化学物品、肥皂、洗涤剂等是皮肤过敏最常见的诱因。由于如此复杂的原因,使得皮肤过敏因众多的发病原因和诱发因素交织在一起而反复发作。
(二) 发病机制:
过敏是一种机体的变态反应,是人对正常物质(过敏原)的一种不正常的反应,当过敏原接触到过敏体质的人群才会发生过敏,过敏原有花粉、粉尘、异体蛋白、化学物质、紫外线等几百种。在过敏反应的发生过程中,过敏介质起着直接的作用,过敏原是过敏病症发生的外因,而机免疫能力低下,大量自由基对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的氧化破坏是过敏发生的内因。
过敏可以是体液(抗体)或者是细胞免疫机制介导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产生过敏反应的抗体属于IgE类,这些个体可以归类于患有IgE-介导的过敏反应。然而,并非所有的"特异反应性" (atopy) 个体都会发生与 IgE 相关的"过敏反应".在非-IgE-介导的过敏反应中,抗体也可以属于IgG一类,例如: 包含右旋糖苷的免疫复合物导致的过敏性休克和和现在罕见的血清病,它们以前被归于三型过敏反应。在患有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病人中, IgE 和 IgG 抗体都可以被检出。接触性过敏性皮炎是以淋巴细胞为介导的过敏性疾病的代表。
宝宝的过敏表现包括一般症状和行为改变两个方面,常在小儿接触过敏原半小时至数小时后出现。
1.一般症状。小儿面颊、鼻头及耳垂潮红,耳道湿润,耳痛,鼻塞,打喷嚏,黑眼圈,眼睑肿胀、下垂,头痛,唇干,皮肤干燥或多汗,眼角或手掌出现皱纹,腹痛,腹泻,腹胀,便秘,臂、腿或关节处有湿疹,反复感染,慢性咳嗽,哮喘,呼吸浅而快或不规则,脉搏紊乱,血压升高,关节发紧等。
2.行为改变。不同年龄组的小儿,行为表现各异。
1岁婴儿组:持续哭喊或尖叫,不能进食或需要不停地进食,烦躁或极度萎靡,入睡困难或嗜睡,不愿被抱,摇头,等等。
1~3岁幼儿组:莫名其妙地发脾气,过分活跃,乱蹦乱跳,撞床,疲劳,蜷缩在桌椅下、床底下或家具内等黑暗的角落里,拒绝被接触,不愿穿衣、脱衣,等等。
3~6岁儿童组:情绪和行为突然改变,多动,不能安静地坐着吃饭、听故事或看电视节目,烦躁,疲劳,违拗,沮丧,有攻击行为,摇晃腿,嗜睡或梦魇,写字或画画时不能在一水平线上进行,或字越写越大并往上翘(兴奋型),或字越写越小并往下降(抑郁型),间歇性讲话困难,5岁后还尿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