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1 07:11 来源:网友分享
1.疫苗反应
疫苗虽经灭活或减毒处理,但毕竟是一种蛋白或具抗原性的其他物质,对人体仍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引起的。其实这也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就象感冒发热一样是机体在抵御细菌或病毒。
2.正常的疫苗反应多护理
局部反应如轻度肿胀和疼痛。百白破疫苗接种后,宝宝屁股上出现硬结就是吸附制剂接种后常见的现象。
3.接种疫苗后的全身反应有发热和周身不适
一般发热在 38.5 ℃以下,持续1~2天均属正常反应。无论局部还是全身的正常反应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多喂水、并注意让宝宝多休息即可。如果宝宝高热,可服用退烧药,可以做物理降温、吃些富有营养又好消化的食物、多喂水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
4.专家提醒
有时会赶上接种疫苗刚好和其他病偶合的情况,只有仔细地观察和分析才可鉴别。万万不可以看到接种后发热就只想到接种反应,遗漏了原发病造成误诊。
【卡介苗禁忌】
早产的宝宝、低出生体重的宝宝(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难产的宝宝应该慎种。正在发热、腹泻、严重皮肤病的宝宝应缓种。结核病,急性传染病,心、肾疾患,免疫功能不全的宝宝禁种。
【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禁忌】
服苗前一周有腹泻的宝宝,或一天腹泻超过 4 次者,发热、急性病的宝宝,应该暂缓接种。有免疫缺陷症的宝宝,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如激素)的宝宝禁用。对牛奶过敏的宝宝可服液体疫苗。
【百白破疫苗禁忌】
发热、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期的宝宝应缓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有抽风史的宝宝,严重过敏体质的宝宝禁用。
【麻疹疫苗禁忌】
患过麻疹的宝宝不必接种。正在发热或有活动性结核的宝宝,有过敏史(特别是对鸡蛋过敏)的宝宝禁用。注射丙种球蛋白的宝宝,间隔一个月后才可接种。
【乙型脑炎疫苗禁忌】
发热、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期的宝宝应缓种。有脑或神经系统疾患,过敏体质的宝宝禁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禁忌】
脑及神经系统疾患(癫痫、癔症、脑炎后遗症、抽搐等),过敏体质,严重心、肾疾病,活动性结核病的宝宝禁用。发热、急性疾病的宝宝可缓种。
【乙肝疫苗禁忌】
肝炎,发热,急性感染,慢性严重疾病,过敏体质的宝宝禁用。
【甲肝疫苗禁忌】
发热、急性病或慢性病发作期的宝宝应缓种。免疫缺陷,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宝宝,过敏体质的宝宝禁用。
1.宝宝打预防针之前,家长要给宝宝洗洗澡,换上干净衣服。向医生说清楚宝宝的健康状况,经医生检查认为没有接种“禁忌症”方可接种。
2.打预防针后,宝宝要避免剧烈活动。家长要注意观察,如果宝宝有轻微发热反应,一般在1~2天就会好,如果反应加重,应请医生处理。
3.在饮食方面,民间流行一些不妥的做法。如:主张给宝宝吃些小鱼、小虾或香菜之类的“发物”,意在让预防针“发”出来以取得疗效。另外一些家长则主张“忌口”,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生怕干扰了预防针的效果。其实,预防针一般是由灭活疫苗或活疫苗制成的,只要抗原达到一定数量,身体内就会产生足够的抗病力,达到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目的,因此,即使吃“发物”也起不了什么作用。至于“忌口”(如不能吃鸡蛋、鱼、水果等)更没有道理,因为打预防针与生病不同,注射疫苗后获得的抗病作用主要体现在抗体的质量上,而抗体实际上是一类特殊蛋白质,若能多吃点蛋、鱼等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使体内制造抗体的原料增多,反倒可以提升免疫力。
1.观察打预防针的部位有没有变化。由于接种疫苗后,疫苗中的病菌、病毒要在体内生长繁殖,才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力,所以,注射部位常会发生某些反应。以卡介苗为例,接种2~3天后,打针的部位皮肤略有红肿,并很快消失,两周左右局部再次红肿,并破溃形成溃疡,直径一般不超过0.5厘米,有少量脓液,然后结痂,痂皮脱落后留有轻微疤痕,前后持续约2~3个月。如果如期出现上述反应,说明接种成功。假如接种后未见到任何变化,表明接种失败,应及时给予补种。
2.观察宝宝的抗病能力是不是有所增强。一般来说,接种疫苗后2周左右就可以产生免疫力,1个月左右免疫水平最高,以后便逐渐降低。如果接种疫苗2周以后,不再患所种疫苗能预防的这种传染病,特别是在流行季节或周围有这种传染病流行期间,表明接种成功,效果很好。
3.还有一些办法,如皮肤试验、体内抗体测定等,更能准确地检测疫苗接种的成败。以抗体测定法为例,是在接种疫苗后3~4周抽血化验,如果接种后血中抗体浓度比接种前增长4倍以上,说明接种成功。不过这些方法较为复杂,且须在医院由医生来做,家长自己不能操作,这是它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