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3 14:13 来源:网友分享
我国最早的性教育是在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范围涉及全国各辖区,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经学讨论会,而这次会议的记录者就是名留史册的班固。后又苦心整理编辑成《白虎通德论》,简称《白虎通》,这是当时官方对经学的标准答案,对后世影响很大。在白虎通里有一节专门讨论“辟雍”。辟雍是古代的一种学宫,作为一个贵族所需要的各种技艺,男性贵族子弟从十岁到二十岁都在里面学习。文中有一句,授之道当极说明阴阳夫妻变化之事。在这里,性教育首次搬到教育讲台上了,已经成为必修课了,不可父子相教也。可见当时的人们思想已经很开放了,对研究性问题相当重视,只是不能父子相授。我们不得不对这种有正规体系的性教育系统折服,同时也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孩子跟古代的孩子肯定不一样了,我们是否突破了传统的性教育体系,又是否超越了古时的系统和全面呢。其实在宋代和唐代,早就已经超越了,答案是肯定的,古代的孩 子青春期性教育不能与现代的孩子相媲美,只是我们的学校和老师是否都进行了性教育,又教育了多少呢,这中间又以什么作为尺度呢?作为家长来讲,父子不能相授,已经很传统了,现实中已经很少见到这样的父母了。但是父子相授的时间,选择在孩子哪个阶段比较好呢,具体又该怎样相授呢?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文明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封建传统,有些封建思想根植在我们的骨髓里,就是在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些老传统也很难丢掉,更不能明确其内涵,取精华去糟粕,这需要我们的思想从根本上去改变。问题是思想大部分转变了,可是真正的性教育却难以实施,或者说没有全面实施。教育部门和家长都有责任,传统教育不能丢,在孩子接受现代化教育的同时,又要顾及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性教育的问题就日渐突出。
原因有两点,一是现在的教育部分,一门心思的抓考试成绩,分数似乎决定了孩子的未来,我们的孩子书包越来越重了,自由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少了。在我们周围的中小学,几乎都是放学以后,还要加一节自习课,双休日基本上都是参加老师班的补习班,如果不参加,那么上课就是跟不上。学习上抓得如此紧,又哪有时间进行性教育呢,就是进行教育了也是有限,使孩子不能明确,总是蒙着一层面纱,处在懵懵懂懂的状态。我们的孩子从应试教育走入到社会当中,这是一个移植的过程,性教育就好比是根植的土壤,要及时松土和施肥,可这总令老师矛盾,教育矛盾。
还有个原因是我们的家长心态不开放,我觉得父子应该越早越好。这个开放的心态是首要条件,就要求我们先要调理好自身,不要感觉羞于启齿。现在的孩子,他们宁愿跑起来被摔倒也不愿规规矩矩走一辈子,就算跌倒也要豪迈的笑,不被理解的弱小只好等到坚强,这就是现在的孩子。而在我们那个年代,如果有孩子瞪着茫然的眼睛问妈妈,妈妈我是你从大山上捡了的吗?有的妈妈会说,是啊是啊,还是从山沟沟里捡的呢,那时我们都信自己真的是被捡回家的。可如果现在的孩子再这样问我们,我们的妈妈有的不答,有的会从医学角度说说而已。而如果告诉孩子,你是在父母有爱的情况下才有了你,你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我想孩子就会明白。也可以适当的给孩子看一些资料和书籍,让孩子正确的对待性,并知道自己如何面对青春期。
古代的贵族子弟,从15岁进辟雍到20岁毕业,性教育是在这期间的。毕竟现在的社会变得开放了,而开放必定会带来相应的矛盾。欲盖弥彰越是神秘化,越容易畸形化变态化,进而导致自卑和犯罪。性教育应遵循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且同性教育比异性教育有优势,隔阂较小,教授时也应注重灵活的形式,语言得体,不要遮遮掩掩,避免负面效应。如今,不少专家也认为,性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学前班和小学一、二年级就可能让儿童知道性生理,如性器官、生殖原理,这时的儿童自身的性觉还没有形成,父母和教师也不会面对性发育成熟的孩子遭遇性的尴尬。随着年龄增加,再逐步开展性心理和性伦理教育,可以造就健康的心灵和人格。
其实,我引用中国最早的性教育和现代的性教育作比较,目的是为了找到两者间的冲突点,有利于我们相互对照。性教育父子不能相授,不但要完全突破,而且时间要越早越好。我们同时要对周围的环境和学校的文化都要了解,经常和老师沟通,不要让孩子处于压抑的心态。不是说80后和90后的就是比较浮躁,是时代赋予了他们丰厚的底蕴,似乎更能够适应现在开放的状态。只是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性教育上,有的掌握不好时间,甚至教育的不够深入,让孩子看不到事物的真实性和真理性。只有让孩子早点走出阴霾,才有继续学习和发展的愿望和可能。回头看看我们走过的路,自然就会明白很多,我们在尊重他人,爱惜自己的同时,最关键的是要了解自己。我想对孩子也是一样,性教育父子相授,还是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