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0 08:04 来源:网友分享
一般肠绞痛的判断标准是“3个3”:连续3个星期或以上,每星期超过3天,每天3小时以上的无法安慰的哭闹。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健康的新生儿无缘无故地哭闹、尖叫或者激动,而且比正常情况下持续的时间长得多,而且采取任何安抚措施都难以见效,那就可以认定是新生儿肠绞痛。连续新生儿肠绞痛的特点为间歇性的哭闹,这种情形与肠套叠很类似。不同的是,肠绞痛的新生儿,不会呕吐也不会解出含有血丝的黏液便。
新生儿肠绞痛有以下具体表现:
1、宝宝在夜晚或者是吃完奶后马上开始哭闹,不能平静下来,即使哭着睡着了,不到半小时又会哭醒。
2、宝宝哭闹的时间将持续至少1小时,严重的时候可能有3-4个小时,经常折腾到半夜才会停止。
3、妈妈采用的安抚方法仅仅在几分钟之内有效,但哭闹马上又开始了,各种安抚办法通常都不能持久。
4、这些类似的情况几乎每天都会在相同的时间段重复出现。
可以尝试以下方法缓解宝宝肠绞痛,有的宝宝喜欢安静,黑暗的房间;有的宝宝喜欢“白噪音”,比如吸尘器、吹风机或洗衣机的声音。不停的把宝宝放下又抱起可能会使宝宝哭吵的更厉害。
如果是母乳喂养,母亲尽量不要喝太多的茶、咖啡或其它含咖啡因的饮料,也尽量不要喝酒,不要吃太多辛辣的东西,因这些可以加重肠绞痛的发作。
如果是配方奶喂养,在喂养宝宝时尽量让宝宝处于直立的位置以预防吞咽进去空气,也可尝试用下开口大小不同的奶瓶头。
当宝宝哭吵时,抱起您的宝宝,多换几个抱宝宝的姿势,并且不停的抱着宝宝走动。
用一下安抚奶嘴,吸允的动作有时可以使宝宝安静下来。
把宝宝放在手推车中,推宝宝出去散散步。
把宝宝平躺,使宝宝的腿弯曲让后让宝宝的膝盖贴住宝宝的胸壁,然后再拉开。有时轻轻的按摩宝宝的腹部也会有作用的。
给宝宝洗个温水澡,因为温水澡可以使宝宝放松,在宝宝洗澡的过程中您也可以轻轻的按摩宝宝的腹部。
尝试着竖抱起宝宝,注意支撑好宝宝的颈部和头部,给宝宝拍下嗝。
招数一,排气,就是放什么啦。宝贝爹发现一般情况下,孩子肚肚如果鼓鼓的,那么她就哭闹的厉害,所以,我们就试着先从排气做起:让孩子趴在爸爸腿上,头朝下,按一定方向按摩她的背部,通常很快会听到小家伙咕噜噜的排气声。
招数二,拍嗝,就是把喝奶时带到肚子里的空气排出来。以下几种拍嗝方式都很管用:让孩子趴在妈妈肩头,妈妈轻拍背部;或是让孩子先仰面躺下,然后再抱起来,几次之后,孩子肚肚里藏的很深的嗝就会打出来。
招数三,妈妈少吃产气的食物。这是指像我这样母乳喂养的,妈妈就不要再吃象洋葱,卷心菜,菜花,萝卜,豆类和辣味的食品,少喝咖啡,算是从源头遏制气体的产生。同样的,如果是喝配方奶的宝宝,那么就要注意要选择适合宝宝的奶粉,或是那种低过敏原的配方奶,同时选择那种能够让宝宝尽量少吞入气泡的奶瓶,妈妈检查一下各种奶瓶的说明,就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家宝宝用的。
招数四,让孩子在噪音中入眠。在孩子哭闹时打开吸尘器,洗碗机或是烘干机的开关,这些我们听来是噪音的声音对婴儿来说却是最好的催眠药,这是我的前任老板推荐的,她的老二也有肠绞痛,据说她就是打开吸尘器一边打扫卫生,一边哄儿子睡觉的,等她儿子的肠绞痛好了,她家的吸尘器也寿终正寝了。
招数五,给孩子洗个热水澡,或是用小热水袋捂着宝宝的腹部,或是轻轻帮助宝贝按摩腹部,也能缓解疼痛。
招数六,想办法让孩子安静下来好好睡一觉,这就是哄孩子睡觉的招数了。
1、清大肠
1、位置: 食指桡侧(近拇指一侧),自指尖至虎口(食指与拇指在手掌部衔接处)成一直线。
2、手法: 从虎口直推向食指尖为清,称清大肠,反之为补,称补大肠。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为推大肠,推100~300次。一定要注意推的方向是从虎口直推向食指尖。
2、顺时针摩腹
1、位置: 腹部中间,肚脐周围。
2、手法: 用手掌或三指并拢按在腹部轻轻地摩动,顺时针摩5分钟。指摩可稍微轻快,掌摩可稍重缓。注意一定是顺时针摩动!
3、揉天枢
1、位置: 肚脐旁2寸(约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个。
2、手法: 用食指和中指分别点按在两侧的天枢穴,轻轻地按揉,揉100~200次。
4、运内八卦
1、位置: 手掌面,以掌心(劳宫穴)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根横纹内2/3和外1/3交界点为半径,画一圆,八卦穴即在此圆上。
2、手法: 用运法,医者以右手食、中二指夹住患儿拇指,然后医者用拇指自乾宫起向坎宫施运至兑宫止为一变,叫做顺运内八卦或右运内八卦;如果从艮宫起以逆时针的方向旋运至震宫止,周而复始的旋运,称为逆运内八卦。100-300次即可。
5、按揉肾俞
1、位置: 在第二腰椎棘突下缘(第二腰椎棘突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旁开1.5寸,左右各一个。简便的取穴方法:找到宝宝的胯骨,也就是叉腰摸到的骨头,胯骨高点连线与脊柱相交的地方是第四腰椎,往上倒2个就是第二腰椎了。
2、手法: 用双手拇指或单手食指、中指分别在两侧穴位上揉动,称揉肾俞。揉100~200次。
6、捏脊
1、位置: 部位在大椎至尾骨端成一直线。
2、手法: 伸出双手,拇指在后,食、中指在前,三个手指同时用力,对皮肤进行拿捏,双手交替捻动,缓缓前移。从尾骨端一直捏到颈部大椎穴,捻动3次之后就往上提1次,力度要轻,重复这一动作,捏3~5遍,至皮肤红润微充血而止。需要注意的是,在捏第一遍和最后一遍的时候不做上提。
7、补脾经
1、位置: 拇指末节罗纹面。
2、手法: 旋推或者将小儿拇指屈曲,沿着拇指的桡侧(外侧)从指尖向掌根方向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拇指指肚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补脾经、清脾经统称为推脾经,推100~3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