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之争”是医改信心之问

2017-05-29 08:52 来源:网友分享

  高三女生向原(化名)在微博上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主任医师杨庆求助,称自己一心想学临床医学,但父亲坚决反对,双方起了冲突。杨庆通过私信、电话对其进行了劝导。女孩终于告知,父母同意她学医了。(6月29日《成都商报》)具体到向原的选择,其父的坚决反对并不是简单粗暴干扰,而是基于当下医生从业环境的考虑,对孩子理想的某种担忧。其出发点还是对孩子的关爱,只是在尊重孩子的理想和现实矛盾面前,显得令人纠结。即便是给予向原帮助的杨庆,事后也流露出了一种矛盾的心理,“我帮助了她,但我也常常在想,我是不是害了她。这是一个当医生难,想当医生也难的世界。”

  有专家归结了“当医生难”的四点“理由”:一是培养周期比其他专业长,投入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更高,才能成为一名独立的医生;二是学习和工作压力相对较大,成为医生后,面对病人的病情,不能有丝毫疏忽;三是医患关系紧张,医生职业难以有匹配的尊严与地位;四是医生的比较收入较低,医生职业的技术价值得不到体现。

  “当医生难”并不说明医生职业不高尚,而是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期间滞后的医疗体制,对医生职业伦理与价值的扭曲,在相当程度上,是制度选择的偏差导致个体选择从注重理想转向于更偏向现实。是否让孩子学医,深层的表达其实是对医生职业未来前景充满信心与否的一种判断。

  或许这才是个案引发更多医生选择不让子女学医的原因,对职业辛苦与辛酸的真实体验,除了委屈的表达之外,潜意识也许还是对改变职业尊严与价值现状的迷茫与困惑。当然,这其中也有医生表示愿意子女选择学医,他们的观点并不否认医生职业尴尬的现实,而是放眼长远,认为从职业发展上来说,医生的境遇一定会得到改善。

  改变当今医疗环境面临的窘境,需要更多现实的举措来逐一解决。除了营造尊重与理解医生从业的社会环境之外,在医疗体制改革层面,要推动医疗社会价值的归位,加大对医生培养、医疗机构建设的投入,改革医疗利益分配机制,解除医生“利益工具”的束缚,建立“以技养医”模式,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等等。

  医改在路上,判断其最终成效有两点,一是看病难、看病贵是否有明显改善;二是医生能否从中切实受益,是否让医生乃至社会看到医生职业荣光的希望。从这个意义来讲,“学医之争”既是对医改信心的另类注解,也是对医改提速的殷切期望,更是对医改方向的现实表达。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医改聚焦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