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6 14:47 来源:网友分享
1.早期症状,病人最早期的症状常难以察觉,易被忽略。有人称之为亚临床状态。病人活动缺乏灵活性,少动,逐渐出现脊柱、四肢不易弯曲,随着病情进展表现为步幅变小,前冲说话声音变小,颈、背、肩部及臀部疼痛、疲劳,睑裂轻度变宽,呈凝视状。
2.典型症状,震颤:常为首发症状,占PD80%。特点为静止性震颤主动运动时不明显。多由一侧上肢的远端(手指)开始,然后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及对侧上、下肢。下颌、口唇、舌头及头部一般均最后受累震颤较为粗大,频率为4~8次/s(4~8Hz),能为意识暂时控制但不持久,激动及疲劳时加重,睡眠时消失。拇指与屈曲的食指呈“搓丸样”动作。年轻者多发单侧或先从一侧发病,老年者几乎为双侧性让病人一侧肢体运动如反复握拳或松拳可引起另一侧肢体出现震颤,该试验有助于发现早期轻微震颤肌电图上,节律性的发放与协同肌及拮抗肌的交替活动相一致,另外在主动运动过程中,尚可出现手指、手的细小不规律的伸性动作性震颤,肌电图缺乏动作电位交替发放的特征15%的PD病人在整个病程中没有震颤出现部分病人可合并姿势性震颤
1.常规实验室检查。一般均在正常范围,个别可有高脂血症、糖尿病异常心电图等改变。
2.血脑脊液检查。可检出多巴胺水平降低,其代谢产物高香草酸浓度降低。5-羟色胺的代谢产物与-羟吲哚醋酸含量减低;多巴胺β羟化酶降低;脑脊液中生长抑素明显降低及-氨基丁酸水平减低等。
3.分子生物学检查。生化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可检测到脑脊液及尿中hva含量降低。基因检测采用DNA印迹技术,PCR、DNA序列分析等在少数家族性PD病人可能会发现基因突变。
4.其它辅助检查。脑CTMRI检查。一般无特征性所见,老年病人可有不同程度脑萎缩、脑室扩大,部分病人伴脑腔隙性梗死灶,个别出现基底节钙化。近来有学者证明MRI中PD病人于T1加权象可见白质高信号,且出现于半卵圆中心的前部及侧脑室前角周围白质。
1.药物治疗。历经多年的临床实践,逐渐积累不断总结经验初步制定了一些用药原则但部分内容仍有很大争议,随科研水平进展将不断完善药物治疗原理是恢复纹状体DA和ACH两大递质系统的平衡,但药物不能阻止病情发展,需终身服用。原则为:小剂量开始,缓慢递增,以最小剂量维持,根据年龄、症状类型严重程度、禁忌证价格及经济承担能力等选择治疗方案合理选择联合用药时机
2.抗胆碱能药物:对震颤和肌强直有一定效果对动作迟缓无效用于以震颤突出且年龄轻病人。常用药物:苯海索(安坦)1~2mg3次/d口服。丙环定(开马君Kemadrin)以2.5mg开始3次/d,口服,逐渐增至日量20~30mg分3次口服。其他还有赛克立明(环戊丙醇)、比哌立登(安克痉Akineton)、苯海拉明(Benadryl)、苯扎托品(苯甲托品,Cigentin)等。后二者同时有抗组织胺作用主要副作用:口干、尿潴留、视物模糊、便秘及排汗障碍。中枢不良反应如记忆力减退、精神错乱、幻觉老年人忌用,由于此类药治疗系数差,故建议限制应用。
1.帕金森病是进行性变性疾病,所有药物治疗均只能改进患者生活和工作质量,但不能阻止疾病发展患者最终将丧失生活能力。从症状看以震颤为主者,预后较好,而老年人以少动为主,故其预后较差其致残率为:病程1~5年致残25%,6~9年66%10~14年80%引起帕金森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疾病晚期由于少动引起的并发症如褥疮及败血症、心衰、肺部感染和泌尿系感染等,它们分别占帕金森病死因的50%28%、14%和8%。因清晨副交感神经兴奋和左旋多巴作用减弱,帕金森病患者多死于清晨。
2. PD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清楚、一级预防难以实施。重点为二级、三级预防。在二级预防中,根据遗传病因采取干扰措施。PD病人亲属,尤其是一级亲属为易患人群,重点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人在发病前往往已有相当长时间的症状前时期,即亚临床状态,病人多少会感觉到运动不灵活,比以前明显减慢等易被认为衰老而忽略通过定期就诊检查体内相关酶及激素水平变化,必要时做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检查纹状体早期功能是否受损等措施进行保护性、预防性治疗干扰病因、病理机制,即干扰神经细胞的死亡,阻止或至少减慢本病的进展针对Ⅲ级预防,重点预防合并症,晚期病人大多数丧失生活能力,长期卧床易合并感染及意外骨折等以康复医学方法(见康复治疗)通过社区或康复中心指导站指导用药及训练定期随访上门服务。由家属作为监护人协助配合,有条件地区可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边远地区亦可通过随访、问卷调查及其他通讯方式进行指导,最终目的达到延缓病情进展有效控制、预防合并症出现。
温馨提示:
对有帕金森病家族史及有关基因携带者,有毒化学物品接触者,均应视为高危人群,须密切监护随访,定期体检,并加强健康教育,重视自我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