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类艾滋病”不具传染性的勿过分恐慌

2017-03-10 11:37 来源:网友分享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最近,一种初步定名为“亚洲新型免疫缺损症”的新病引发了公众和卫生部门的关注。目前,全球已经确诊了200多例,患者几乎都是亚裔的黄种人。

  这种新病也被叫做“类艾滋病”。因为其患者的症状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症状相似。那么,这个“类艾滋病”到底是不是艾滋病?我国是否已经出现了确诊病例?

  最新一期的国际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刊发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出现一种新型怪病,多发于泰国、台湾等东南亚地区,目前已经确诊200多例,而台湾地区也已经出现了50多例的患者。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论文的作者之一,台湾成功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所长谢奇璋针对台湾出现的50多例患者介绍说,患病的人群会出现“免疫力暴冲”现象,导致免疫力下降,而且出现的症状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相似。

  这是一个免疫缺损的疾病,得了这种疾病的人就很容易被分支杆菌、沙门氏菌和霉菌感染,这些疾病的症状是在本来非常健康的人身上,结果他们就会得到这几种疾病的感染。

  通常患者如果被这些细菌感染,人体能够通过自身的免疫系统清除干净,但是这些患者自身却无法清除这些细菌,免疫功能受损,这也容易让医生怀疑他们是否得了艾滋病,“类艾滋”的说法也就因此诞生。

  专家:“类艾滋病”并不是艾滋病

  面对这种怎么治也治不好的免疫系统受损病症,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控中心主任吴尊友却说,“类艾滋病”其实并不是艾滋病。

  吴尊友:在成人当中发现严重的免疫缺陷,临床症状和艾滋病晚期症状非常的相似,类似艾滋病但是还查不到艾滋病毒。

  根据谢奇璋的介绍,目前“类艾滋病”不具有传染性,但是患者主要出现在东南亚一带,而且病例都发生在亚裔黄种人身上,因此“类艾滋病”其实还有个更准确的名称,叫做“亚洲新型免疫缺损症”。

  亚洲人,尤其是南亚,对这个疾病要提高警觉,但是这个疾病是在大人,三四十岁、五十岁才开始出现这个疾病。

  疾控部门已着手准备 勿过于恐慌

  我国与东南亚近在咫尺,吴尊友表示为了及早发现类艾滋病感染者,疾控部门已经着手进行技术储备。

  关于这样的一种免疫缺陷,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目前还不清楚,在新英格兰杂志报告之后,我们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像一些临床医生,看到疾病感染严重,艾滋病检测又是阴性的病例时,就要高度怀疑了。

  而我国自2009年开始也出现了一群被媒体广泛报道的“阴性艾滋病”又被称为 “恐艾人群”,这群人自我怀疑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但多次检测都呈阴性。这群人既然不是艾滋病患者,那么又是不是感染了这种新型疾病呢?吴尊友说,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09年开始的研究表明,“恐艾人群”与“类艾滋病”患者基本上是两个不同的群体,因此不必过于恐慌和担忧。

  这两个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新英格兰杂志报告的“类艾滋病人是有典型的由于免疫系统损伤,出现机会性感染,有这些症状,到医院就诊查不出原因。而我们现在出现的这些患者,从我们提供的实验室的监测、临床的检查包括流行病学的检测,目前来看和类艾滋病不是一回事,而且临床上也没有免疫系统缺陷造成感染的特征。这里面是不是混杂着类艾滋早期的患者,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但是从我们这边来看,可能性比较小。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疾病百科| 艾滋病

挂号科室:性病科、感染科

温馨提示:
艾滋病在日常生活中不会引起传染,暂无预防疫苗,本病的预防在于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称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1983年,人类首次发现HIV。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性活跃人群男同性恋尤为多见 常见症状:不明原因发热、免疫力降低、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鹅口疮[详细] 是否医保: 治疗方法:中医药物治疗、西医药物治疗

饮食健康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