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5 09:46 来源:网友分享
一、急性外耳道炎易转为慢性
挖耳或异物损伤、药物刺激、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或游泳、洗澡等水液浸渍,易引发急性外耳道炎。急性外耳道炎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得当会转为慢性。一旦急性外耳道炎迁延为慢性外耳道炎,则耳部常有不适和痒感,并有少量分泌物,听力稍减退,外耳道皮肤充血或增厚,或覆有痂皮且痂皮上有少量脓液或碎屑、有时揭去痂皮可致出血,外耳鼓膜可浑浊、增厚,标志不清,或因鼓膜上皮受损,其表面有少量肉芽形成。
二、易导致耳聋耳鸣
当外耳道炎症状表现为灼热、发痒、疼痛、呈弥漫性充血、肿胀、表皮糜烂先为浆液性分泌物,继而变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时,通常易导致皮肤肿,鼓膜被遮蔽,引起听力下降,从而产生传导性耳聋及耳鸣,由于外耳道炎分泌无刺激,屏间切迹或耳垂亦可受累。重者耳周淋巴结肿大、有压并可出现全身发热、不适等症状。
三、可能暗示身患疾病,如中耳炎、糖尿病等
当外耳道皮肤外伤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时,易发生外耳道炎。此外,有变应体质和糖尿病者,外耳道炎易反复发作。其它疾病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贫血、维生素缺乏、糖尿病等亦可出现外耳道炎。
人的耳朵分外耳和内耳,鼓膜外一直到耳廓等,都属于外耳。外耳的皮下组织非常少,几乎直接附着在软骨膜上,尤其是外耳道,就那么一层薄薄的皮肤,很娇嫩。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外耳道炎
1、要想预防外耳道炎的发生,首先要注意纠正挖耳习惯。专业人士说,游泳、洗头时污水入耳后应及时拭净,及时清除或取出外耳道的异物,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损伤最为重要。
2、医生提醒,人的外耳道是有一定自洁功能的,不需要用棉签等进行擦洗。一般情况下,耳朵眼儿里的,耵聍可以随着人的咀嚼、说话等,面部肌肉运动而,自行脱落并排出。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油性外耳道耵聍,不容易排出,有时会堵塞外耳道而发生炎症,一旦发现,患者一定要,到医院请医生帮助处理,不要自行用,挖抠的方式来解决。
3、如果耳朵进水了,要采取变换体位的方式,使进水的耳朵朝下,让水自行排出。如果感觉耳朵里有脏东西,也不要用棉签擦,可以到医院请医生帮助处理。
弥漫性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弥漫性炎症急性和慢性两类。
一、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
1.自觉症状与外耳道疖肿相同,有耳胀、耳痛、耳调和听力减退。
2.检查见外耳道皮肤弥漫性充血肿胀,表面有白色上皮脱屑附着和少量浆液性或浆被服性分泌物渗出,分泌物有臭味。有时皮肤表面有小脓疱。鼓膜充血、混油。炎症重者皮肤肿胀严重,外耳道变窄或闭塞,鼓膜无法窥见,耳廓周围也可肿胀。耳周淋巴结常有肿大和压痛。
二、慢性弥漫性外耳道炎
1.耳痒、耳闻胀感、耳漏、听力减退,基本上无耳痛。
2.检查,可见外耳泪皮肤暗红色肿胀、湿润,日久皮肤增厚,外耳道狭窄,有少量白色鳞屑状痂皮及粘稠脓性分泌物,灰强色或绿色,味臭。鼓膜光泽消失、增厚、标志不消,甚或有小肉芽形成。
1、首先,我们应当在还没有患病之前,就注意耳部卫生,尤其是儿童。凡有化脓性中耳炎、耳疖肿、婴儿湿疹者,更应格外注意局部的干净与干燥,保持耳及其周围清洁,并要注意不要乱掏耳朵。
2、未病时就注意卫生,尤其是儿童。凡有化脓性中耳炎耳疖肿、婴儿湿疹者,更应格外注意局部的干净与干燥保持耳及其周围清洁,并要注意不要乱掏耳朵。
3、痒时忌搔抓,必要时泡些食盐水,滴在痒处。其浓度以能达到止痒为标准。如是小儿要防止他乱抓搔擦。
4、洗澡、理发、浴身,注意防止污水入内,在洗头、游泳之前可以用特制的橡皮塞或干净的棉球堵塞外耳道。
患病期间,忌酒类、辛辣食品(如大葱大蒜、韭菜、辣椒胡椒、芥菜、雪里红姜、咖喱)、腥物淡水产品、海鲜。
温馨提示: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