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4 18:14 来源:网友分享
最近,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龄人口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养老、医疗等问题凸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医养结合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有效手段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就要到了。根据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16.1%,约合2.2亿人。而据预测,到本世纪50年代,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人。这意味着在那时中国人口的结构中,平均每3个人当中,就会有1个老年人。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相关产业也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养老其实也可以是一门好生意。
记者就带你去看看,“医养结合”如何助力“老有所养”?
奔波在养老院与医院之间 “医养结合”离我们还有多远
这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叫做周瑛,今年已经86岁了,两个儿子都不在身边,小儿子一家更是远居法国。今年3月才和老伴儿来到这家养老机构的她,之前一直居家养老,回忆起老两口在家的生活,周奶奶心里五味杂陈。
周瑛:寂寞,从心理来说,整天除了吃三顿饭,做饭以外,就是想孩子,孩子怎么样了,孙女怎么样了,就是想这些事,好像同学们也都老了,互相都走动不了了,顶多打个电话说一说情况,所以实际上老年人是挺可怜的。
周奶奶的老伴儿已经87岁了,耳朵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想要沟通交流基本属于奢望。上世纪五十年代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的周奶奶,一生都从事医务工作,但寂寞的晚年生活,曾让她对生命感到毫无留恋。
周瑛:孩子们有出息也好,没出息也好。慢慢的就不像以前那个,好像觉得什么都无所谓,我那时候我就发誓了,我说病了我也不看,就那样。
当时,耄耋之年的周奶奶,还能勉强照顾自己和老伴儿,再找个小时工帮帮忙,日子还能对付。现在之所以来到养老机构,还是因为一次意外。
周瑛:这边想上厕所,那边电话铃声又响了,我不知道是谁的电话,着急的,我说赶紧接的电话上厕所,我就一跑,一下子就摔了。
周奶奶的大腿疼痛难忍,平时感冒生病从不跟孩子说的她,知道自己这次是骨折了,只好给远在欧洲的儿子打电话。远水解不了近渴,远在海外的儿子,只能四处打电话求人。最后还是在一个远房亲戚的帮助下,凌晨两点,周瑛被救护车送到了北京积水潭医院。
周瑛:看的急诊,诊断了,可是住不上医院,后来怎么求那个大夫,说有没有出院,他说你们等吧,你们要不然就回家去等,要不然就在这儿等,后来我说我就不回家了,我就在这儿吃,在这儿住,一会儿去打扰他一下,一会儿去打扰他一下,后来他就看我挺可怜的,住院吧。
积水潭医院人满为患,实在没有床位。86岁的周奶奶,就在狭窄的医院走廊里躺了整整一天后才住上院。不仅如此,她还需要远在法国的儿媳妇赶回来照顾。既折腾又麻烦,这样的经历,让在医院工作了一辈子的周奶奶感到十分难受。
周瑛:不愿意去,我觉得这个挂号,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住院又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到医院就好像真是不愿意去。
在积水潭医院做了手术之后,儿媳照顾了周奶奶整整40天,能请的假都用完了,不得不返回法国。可骨折术后的周奶奶依然卧床不起,身边只有耳背的老伴儿,老两口今后的日子该怎么办?
周奶奶的儿媳四处打听,走访了不少的养老院,她最看重的就是养老机构能在医疗方面对老人有所照护。其实不止是周奶奶,养老和就医的结合,是绝大多数老人的共同心声。
一份名为《中国养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14)》的报告指出,我国80%-90%老年人是慢性病群体和亚健康群体,对医疗的需求是青年人的3-5倍。
记者也走访了北京多家医院,随处可见前来求医的老年患者。如何在养老的同时,解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成为了像周奶奶这样的家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最后,周奶奶的儿媳妇给老两口选择了位于香山的这家拥有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每月的房间费每人4000多元、根据护理程度不同还有一定的护理费,加上饭费等,每人每月要达到7000多元。
周奶奶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选择这里,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考虑到这里的医疗配套设施。
医务室配有三名全科医生和两名护士,可以为这里的120多名老人提供医疗服务。周奶奶一出院,就和老伴儿一起搬了进来。
2015年11月20日,民政部、卫计委等九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意见提出,到2017年,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初步建立,符合需求的专业化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制度基本形成,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到2020年,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爱暮家(香山)养老院副院长 宗少波:在没有这个资质之前,从事的只能是简单的巡诊,老人的一些情况我们没有办法进行处治,因为我们没有资质没有相应的人员,等有了这个资质之后我们的人员是配备齐备的,然后我们的仪器设备也已经齐的
宗少波告诉记者,爱暮家养老院是在2015年9月拿到的医疗资质和医保资质。就在一个月前,腿脚不方便的周奶奶,又一次摔倒在了房间里。
周瑛:是他们陪我去的,摔完了以后,我又觉得那么疼,我说是不是这边做了好多年,是不是又骨折了,就请他们这儿大夫看看。
周奶奶摔倒的第一时间,就有全科医生前来问诊,确定病情。
周瑛:大夫说你一定得去医院拍片子检查,负责护理的主任陪我去的。医院说绝对没有骨折,我这才回来的,我才放心。
万幸没有骨折,但是周奶奶还是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这一次,有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照顾,儿子媳妇就不用从法国赶回来了。
周瑛:照顾的特别好,儿媳妇对我特好。这儿护理人员跟我儿媳妇一样,就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在冰箱里,放着一个珍贵的小盒子,里面是儿子从国外寄回来的上万元的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每天注射一针。护士每天都会定时来给周奶奶打针。周奶奶告诉我们,如果要她每天出门去医院打针,这针她就不会打了。
不仅是打针,吃药对老人而言也比以前方便了不少,82岁的李安城老人对这一点感触尤为深刻。
李安城:我一个是帕金森病,一个是冠心病,一个是糖尿病,这几种病都得要吃药的。
护士每天会把药放到写有名字的小药盒里按量按种类分发给老人。
由于配备了药房,很多老年病的用药都有所储备,如果超出了基层医疗机构用药范围的药品,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去附近的医院代为开药,就不需要家人频繁的送药了。
这家养老机构还有医保资质,从医疗室拿的药都可以通过医保报销,因此目前已经有26名老人陆续把自己的医保医院转到了这里。
在养老机构里就可以就医,这对像周瑛和李安城这样的老人而言,非常的方便。而国家《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也十分鼓励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但是宗少波也坦白,为了保证医疗服务,养老机构自建医疗室的成本十分高昂。
爱暮家(香山)养老院副院长 宗少波:其中投入最大的是人员和场地,3个医生2个护士一年的成本将近30万,最大的是场地的成本,如果折合成房间的话成本也是很高的,起码占用了4个房间的成本,再有既是医疗设备,投入每年将近两万吧。
一年接近40万的成本,即便对于爱暮家这种相对高端一些的养老机构而言,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创始人姚雪告诉我们,经营养老机构七年,目前能做到自负盈亏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爱暮家养老机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 姚雪:养老,世界各地利润都是有一个标准的,养老机构它可能就是5%,8%,最好也就是15%,那是最好的地段,最好的收费,也就能到这个值。
因为自己的成长生活经历,创办一家养老院是姚雪从小就有的梦想。
爱暮家养老机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 姚雪:我从小在特别偏僻的农村出生长大的,没有去过幼儿园,也没有长辈的这追关爱和疼爱,所以对我来说就是隔代的情感是特别缺失的,所以我想长大了有机会,一定要有跟很多爷爷奶奶在一起。
2009年,姚雪把自己家的房子都卖了,仅装修就投入2000多万元,创办了香山这家养老机构。可是现实的经营状况却给怀揣梦想的姚雪泼了一盆冷水。
爱暮家养老机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 姚雪:这家养老院前三年经营的非常辛苦,我们所有的团队都是配齐的,成本跟现在是没有区别的,住不满的时候我们一直是在亏钱的。
姚雪没有放弃,随着养老院知名度越来越好,国家在政策上对“医养结合”模式的倾斜,老年人观念也在逐步发生改变,7年时间,养老院终于实现自负盈亏。
养老机构如何才能被纳入医疗机构的范畴?
2014年10月31日,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养老机构医务室基本标准(试行)》。
根据该标准,医务室建筑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至少设有诊室、治疗室、处置室,至少配备一名执业医师和一名注册护士。这样的硬性规定对绝大多数养老机构而言,成本太高。因此,目前能够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养老机构也还是凤毛麟角。根据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共有449家养老机构,其中,配备医院或者医务室的只有89家。
那么那些住在更大众化养老机构里的老人又该怎么解决基本医疗需求呢?记者也来到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南磨房乡敬老院,这所公办公营的养老机构创建于1958年,平均收费每人每月不到3000元,现在有56名老人,全部住满,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42位,超过70%,医疗需求很高,但是条件看上去十分有限。
南磨房乡敬老院院长 姚雪:就一个家庭小药箱,都是一些平常给老人必备的家庭小药,都是非处方的那种药。有感冒药还有咳嗽的,还有老人夏天比较多用的风油精,有止血的云南白药。因为没有医疗资质,也不是专业的这种人员。
没有医疗资质,没有专业人员,怎样才能尽可能的满足老人的医疗需求呢?历淑玲老人今年已经89岁了,我们在南磨房乡敬老院见到她的时候,正有医务人员在帮她测量血压。
历淑玲:经常来量血压,服务态度都特别好,我特别感动。
在房间里这张不大的桌子上,记者看到了4、5种药。
历奶奶一直有心脏病,经常需要跟医院打交道。老伴儿不在了,儿女都很忙。她告诉我们,进敬老院以前,她最怕的就是去医院打吊瓶。
历淑玲:麻烦是麻烦,还得排队,哪哪都得排队。在这舒服,领导还惦记,打上就走了,院长还惦记给我看看,打完给我拔针。
原来,虽然南磨房乡敬老院没有自己的医务室和医务人员,但是离这里不到一公里就是南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天来给历奶奶量血压和打针的医务人员就来自那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常艺告诉我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这些敬老院的老人提供医疗服务,这件事情,他们已经做了16年。
南磨房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常艺:我们主要就是基本的检查和基本的治疗,比如会上门来给他们做心电图,量血压查血糖这样基本的检测,包括一些血尿常规也可以上门来检查,在治疗方面主要像有的老年人有糖尿病,糖尿病总需要长期换药的我们是可以到养老院是可以来给他上门换药的,还有一些下胃管、导尿包括一些门诊的输液和这个注射治疗都是可以来上门为他们提供的。
常艺给我们看了南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南磨房乡敬老院签订的合作协议,这份协议签订与2016年1月1日,常艺告诉我们,为了给老人提供更好更多更新的医疗服务,协议每年都会重新签订。
养老院里看病 医院里养老 医院“搬进”养老院
通过与周边卫生机构进行合作,给老人提供基础医疗服务,这是很多条件相对有限的养老机构的选择。根据北京市卫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市449家养老机构中,有286家采取合作方式由周边医疗机构提供巡诊、转诊绿色通道等服务。
老龄群体,医疗服务需求要比年轻人高出数倍,那还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彻底打通这健康养老的“最后一公里”呢?
清晨五点,天刚蒙蒙亮。80岁的孙丕礼老人就已经收拾得差不多,准备出门了。
2003年就被诊断为肾衰竭的孙奶奶,从2013年开始透析,过去的三年里,每周三天,一年几乎有一半的时间,不论刮风下雨,她都要在这个时间赶去医院。
孙丕礼:天大的本事你敢不敢不来透析。
虽然孙奶奶所在的养老院里有医务室,但是无法提供像透析这样的医疗服务,因此她还是需要坐车,去附近的二甲医院透析,子女都不在身边,养老院帮忙联系了一个固定的司机负责接送,可即便如此,孙奶奶还是觉得非常辛苦,因为每次来回都要一个多小时,碰上天气不好或者堵车的时候,时间更长。
孙奶奶告诉我们,她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医院能离养老院再近一些,最好就在同一栋楼里。
孙丕礼:你算算365天有一半的时间得坐车上医院,不管风雨,不管阴晴。我希望既不用打车又不用坐轮椅就上去了,因为这个距离太长了,我从这个透析那里头走出来挺老远一个。
孙奶奶的这个愿望,道出了很多老年人的心声。根据北京市海淀区民政局的一项社区调查显示,82%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都是医疗需求。在门头沟区医院心血管内科,记者就见到了已经住院21天的王泉龙老人。
王龙泉:经常来,去年一年有一半的时间在医院。
76岁的王龙泉三年前做过了心脏搭桥手术,这几年来,住院简直就像是家常便饭。他告诉记者,自己每次身体不舒服,一住进医院,就会特别的安心。老人虽然安心了,医院的床位却十分紧张。
门头沟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邹爱春:我们有时候周转起来,老年病住院时间比较长,也会影响到我们有效的周转率。
这样的情况不仅只发生在心血管内科,但凡跟老年病相关的科室都会存在。这对像门头沟医院这样的二甲医院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负担。为了解决床位紧张的问题,记者看到,这里方寸之地都被利用了起来。
门头沟区医院血透室主任 张龙:这个是医院的走廊通道,水处理间原来在里面的房间,为了加几台机器、几张床,没有办法了,因陋就简的把水处理机搬到这里,就为了腾出位置,解决一部分透析病人。
在门头沟区医院,原有的24张床位已经三班倒的运行,解决96名患者的透析需求,可是最多的时候,还有40多名患者在排队。而且即便把水处理机挪到走廊里,腾出来的空间也只能增加两张床位和三个座位。
一方面是医院床位极为紧张需要扩充,另一方面是老年人医疗需求十分强烈。
如何才能破解这样的难题呢?
门头沟区医院院长 周航:我们民政局的局长,和我们的卫计委一块商议,就是提出了这么一个创意,就是在我们的门头沟区做一个医养结合的一个模式的试点,把我们区医院引入到安家养老中心里面去,把医院开到养老机构里面去,进行模式的这么一个尝试。
这栋六层的大楼,是门头沟区专门为医养结合试点养老机构新建的,配备了340多张床位,试运营入住了20多位老人,将在医院搬入之后,正式开门营业。有了七年运营养老机构的姚雪通过招标拿下了这家养老机构,根据协议,除了房租上政府将给予一定的优惠之外,姚雪告诉我们,她最开心的事情在于,在政府的帮助下,引入了门头沟区医院。
爱暮家养老机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 姚雪:老人内心的安全感,实际上对医疗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就是他觉得我平时没有问题的时候,我可以享受到我的养老生活,但我一旦出问题的时候,在有效的时间就会得到第一时间的抢救,对有些疾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门头沟区医院,除了将在这里设立常规的门诊之外,还将建立必要的检验科和药房,位于六层的病房也会将康复科、老年科整体搬到这里。此外,还会放置一些大型的诊疗设备,这些条件对于传统的养老院而言,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拥有。
李鸿华:来了以后对我们老人的一种关心,等着我们有病了就能及时救治。
86岁的李鸿华老人和老伴儿身体都不太好,在他们的房间里,桌子上是药,柜子上是药,打开抽屉里面还是药。总要跟医院打交道的李奶奶告诉我们,她就盼着医院早点进驻到养老院里来。而医院入住养老院,不仅对老人是一件好事,对养老机构的经营者而言也至关重要。
爱暮家养老机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 姚雪:如果医院进来之后,实际上我们不需要自己再配医生了,我们要服务300到400个老人,那可能我们会是特别大的医疗团队,比如说可能我们要用到十几个医生,光医生的工资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所以从运营成本角度,包括医疗风险角度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实惠的。
在姚雪看来,这种医养结合模式并不是简单的医中有养、养中有医,恰恰相反,它给出了医院和养老院更加清晰的界限,医院可以做好医疗保障,养老院可以做好生活照料,而且养老机构也不用承担高额的医疗成本和医疗风险。
爱暮家养老机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 姚雪:作为养老机构的运营管理,其实风险是我们第一考虑的要素,如果没有安全我们就谈不上任何的服务。如果我们老人一旦出现了医疗的纠纷也好,风险也好,实际上对于家庭来讲,对于我们机构来讲都是非常大的事故。
而对于门头沟医院来说,在六层住院区,这里将新建康复科和老年病科的100张床位的病房,这对本部只有500张床位的门头沟医院而言,将缓解不小的床位压力。
门头沟区医院院长 周航:100张床位相当于给我医院扩充了一个26%的规模,扩充了这么大的一个规模,比如说我们心内科就是50个床位,等于说是扩充了两个心内科。
姚雪告诉我们,她的第一家养老机构用了整整6年的时间才做到入住率90%以上,而当有了医院的配套,她对这家新养老机构的发展信心满满。
半小时观察:医养结合 路怎么走
养老院看不了病,医院养不了老,而我们看到,位于门头沟区的这栋六层小楼,却借助公立医院的医疗资源,将就医和养老融合在了一起,既满足了老年人轻松就医养老的构想,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院住院难的现状。未来能擦出什么样火花我们拭目以待。但从目前来看,医养结合的缺口的确还不小,如何有效增加供给,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推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遇到医疗资质准入门槛高、运营费用高等问题,政府如何有效化解这些难题,将影响着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模式最终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