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1 07:19 来源:网友分享
3月1日起,《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正式实施,条例明确,应为有需要的急、危、重患者提供搬抬服务。目前,北京120急救中心增配的百余担架员已完成培训,上岗服务。
急危重患者可叫担架员必要时家属也要搭把手2月21日9时许,一名有心梗病史的82岁老人突发胸闷憋气,立即拨打120。急救中心内,一队120急救车组迅速集结,除医护人员外,还包括两名身穿藏蓝色制服的担架员。
老人家住在培新街乙5号院一栋老式居民楼的二层,楼梯狭小,两名担架员通过履带式楼梯担架将老人平稳地抬上急救车。
3月1日正式实施的《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明确,要为有需要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搬抬服务。目前,配齐“医护司担”的120急救车组,只为急、危、重症患者服务。医院间转诊,或接患者出院回家,因患者不属急、危、重,因此不配备担架员。据介绍,在日常急救过程中,有个别患者病情并不严重,也可自主行动,但依然要求医护人员用担架搬抬。120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院前急救资源紧缺,需要把有限的资源留给最需要的人群。市卫生计生委相关部门负责人提醒,目前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尚有待健全,部分区急救分中心搬抬服务能力还在逐步完善。呼吁广大市民珍惜有限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资源,非急、危、重症尽量采用其他方式解决。
业内人士表示,给急救车配齐“医护司担”,这在全世界急救领域都属“奢侈”配置。急救车到院前的根本目的是救人,尽管法律规定搬抬由急救机构负责,但必要时患者家属也应该搭把手,避免耽误救治。
担架员须会基本急救技能急救搬抬因病而异120急救中心的担架员需要具备一定体能,比如能抬动体重过重的患者,上下楼梯时也能走得稳。担架员上岗前还需要进行多科目培训,不仅要熟悉车载担架、搬运担架、上下楼担架等各种搬抬工具的使用方法,还要掌握急救基本技能。
搬抬急危重症患者很讲究,病症不同,搬抬方式也不同。比如心脏病、高血压等危重病人,急救时不能背、架或使用轮椅,必须使用担架让患者平躺;脑溢血病人适合用头高脚低侧卧位等。
“担架员,我们也称他们为医疗辅助人员。”北京120急救医疗培训中心副主任陈志介绍,因此,担架员需要掌握心肺复苏术等基本急救技能,当病人出现心跳骤停时,他们能作为助手协助医生急救。
据介绍,担架员培训课程包括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技术、院前感染防护等,还包括单、双人徒手搬抬,四人搬抬技术,毛毯搬运法,被单过床技术,单椅、轮椅搬抬法,脊柱板搬抬法、铲式担架搬抬法和上下楼梯技巧,楼梯椅搬抬和车载担架搬抬技术等搬抬专业课。
陈志透露,课程结束考核时,我们会设计不同的搬抬场景,比如将患者从床上抬到担架,再转上楼梯担架、车载担架,最后上急救车,这一套流程学员都要完全掌握。培训教师会考查学员的体能状态、身体协调性、组织纪律性、团队合作意识和文化基础,给出综合评价分,担架员培训考核的总成绩将由综合理论考试、搬抬技能考试和综合评价评分共同组成,总分合格才可上岗。
目前,120急救中心已新培训了116名担架员,很快还将再启动培训一批担架员。
担架员“解放”医护人员急救医生可专心施救“担架员很缺乏。”北京急救中心司机王雅东直言,急救车组多年来一直身兼数职。以往缺少担架员时,都是医护人员和司机搬抬患者。
由于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多为女性,真遇到块头大的患者,医护人员确实抬不动。而且,医生护士还要拿着医疗抢救器械、药箱,抢救患者、记录病历,搬抬患者实在勉为其难。“如果搬抬患者也成为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工作常态,那工作强度确实太大了,过去也有不少急救医护人员因此而流失。”王雅东说。
增配担架员,则可以解放医护人员,使其专心施救。“医生的职责首先是救命。对于急救医生,除颤仪和诊箱是不能离手的,如果医生光顾着抬病人,抢救时反而找不到医疗设备,那就是失职。”陈志说。
急救现场退伍军人当起担架员2月21日,40岁的老翟、33岁的小孙,跟着急救医护人员登上120急救车,一位曾有心梗病史的82岁老人突发胸闷憋气需要急救。老翟、小孙是担架员,这是他们第一天上岗。
老翟和小孙都是退伍军人,肤色黝黑、身板结实。“以为当担架员有力气就够了,一培训才知道,需要的专业知识太多了。”老翟说。
很快,急救车抵达培新街乙5号院,这是一栋老式小板楼,老人家住二楼。车刚停稳,急救医生陆洋便拎着急救箱和心电图仪跳下车,老翟和小孙帮着拎氧气瓶和除颤仪,一路小跑儿。
测心电图、量血压、听诊……“血压140/82,稍微偏高,心电图正常,但患者心肌酶有点高,要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陆洋抓紧检查,老翟和小孙则观察着楼道、房间,他们和医生商量,用履带式楼梯担架搬抬老人。
“面对患者,双手插入患者腋窝,右腿迈入患者两腿之间,起到一个三角支撑作用,腿部发力……”陆洋指点着担架员,稳稳地把老爷子抬上担架,老翟蹲下身,为老人仔细系好束缚带。
“1、2、3,起!……稳住……注意拐弯……”老翟和小孙一前一后配合,将老人抬下楼。另一个车载担架已经停放在楼门口,老翟解开束缚带,一边念叨着技术要领,一边抱紧老人,将其转移到车载担架上。
完成任务,老翟和小孙长吁一口气。“干担架员不仅帮别人,也帮我们自己,”老翟一边抹汗珠一边说道,“以前抬重物,我老是腰使劲。参加担架员培训后,我才知道这样容易弄伤腰,我现在都是大腿发力,能保护腰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