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新波:急救和儿科降分准入将是一种歧视

2017-06-12 09:20 来源:网友分享

  这将对相关医护人员起了不良影响甚至心理打击,使他们那种敬业度和专业精神一下子掉进冰谷。

  急诊科与儿科是一间医院里面永无宁静的地方,也可能是世界上最紧张的工作场所之一。当一阵阵急促的救护车声由远及近,匆忙的脚步声混着担架的车轮滚动声,夹杂着病人痛苦的呻吟及家长焦急的催促声夹带的责骂声,孩子的哭闹声……谁体谅在这里工作的艰难,谁又愿意在这里多呆一会儿呢?
  众所周知,急诊、儿科是目前我国临床医学最紧缺的两个专业,也是许多医学院校毕业生最“逼于无奈”才选择的两个专业。这种“无奈”不是对专业的厌弃,而是他们的努力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也没有得到制度的认可,导致不少人从无奈的选择到不舍的逃离。中国急诊、儿科医生紧缺比很多国家都严重,就拿儿科医生来说,在全国200多万执业医师中,每4个人里才有1个儿科医生,然而全国13亿多人口中,每4个人里就有1个是儿童。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儿科医生可谓相当“珍稀”。本来就稀缺的专业,加上儿科比其他科室所承受的任务与压力不同,社会对儿科医护人员的偏见和不理解,使儿科专业的发展有点难以为继!
  针对这种状态,国家卫计委发文对儿科、急诊的“冷门”专业实行降分准入政策,该《通知》如是说:“为缓解院前急救和儿科岗位专业人员匮乏的现状,根据岗位实际工作需要,自2015年起,在医师资格考试中对院前急救和儿科岗位从业人员,开展加试相关专业内容的加分考试。”考生未能通过全国统一考试,通过加分满足合格线的,其执业资格将仅限定在院前急救、儿科岗位。《通知》虽说是通过加试加分,而其实际意义则是给“落榜者”一条“绿色通道”降分“录取”。咋一看,像似政策优惠,而实际上是带有一定的政策性歧视。因此,《通知》一出引起业界和社会哗然,对正在儿科与急诊工作的医护人员起了不良影响甚至心理打击,使他们那种敬业度和专业精神一下子掉进冰谷。也使后来者产生这样的印象,认为急诊和儿科不是医学精英去的地方,是医生专业的最后选择。这种政策决定无疑是欠缺的,欠缺的是对专业的尊重。
  我们也注意到,最近两年,尤其是今年,医学生招生遇到前所未有的冷遇,众多高分学子不愿意从医,相比整个外部世界,形成了一个极大的反差。就以香港地区为例,长期以来,香港的高考状元大多倾向于填报医科,除了医科自身具有“自由职业”和收入高及工作稳定的特点之外,最主要的是整个社会尊重医生这个职业,愿意去学的都是考生中的佼佼者。在往年,特别是大陆恢复高考后的几年,报考医科的都是高分人群,都是最顶尖的学生才报考医科的。
  作为一门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无论中外,医学教育均被视为“精英教育”。与其说医学是精英教育,不如说在这些地区形成了一种精英教育的环境。高分是否意味着精英,低分是否就意味着低能?这还要看今后培养出来的结果。进校前,只能说有些专业,成绩好的才能进入,成绩不好的,根本连进入的机会都没有。成绩好只是医学生入门第一步。所以我认为,在目前的中国,医学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走向“机会教育”,因为从一开始,并不是高分者的第一选择,给次高分者机会;当读完高至天花板的书后,再进行规范化培训与考试。考完之后,并不是根据自己的理想选择专业,而是根据行医过程中“附加值”多寡来选择。形成了“低分者”被迫选择冷门,所有的一切都在机会中选择。试问,假如中国考生高分者望医却步,而导致学医从医的门槛降低时,何来“精英教育”?难怪网民讽刺,将来学医的只能是“二愣子”了。这样一来,日后大众健康就难以得到很好的保障,万一有急症,我们该不该看急诊?万一我小孩有病,我们又该找谁呢?我们的生命健康又托付给谁?
  主管部门也很“焦急”,《通知》用意是很好,但是结果可能却是适得其反。如何做才是万全之策呢?我有两建议,一是从招生就开始“计划”未来需求量,各专业根据社会的需求设定年度需求量向社会招聘,儿科、急诊,甚至所有专业单列考试,让考生试前选择。一来避免歧视,二来考生可以根据供需与爱好来选择。如果考完再选择,因无人报考而以降分的方式来“处理”冷门专业,必定会使冷门专业雪上加霜;二是通过提高冷门专业的最低工资或服务价格来吸引医生的扩充。尤其急诊与儿科,他们“创收”能力不如其他专业,他们更多的是用时间和技能对待患者,所以政策上应予以倾斜。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国内新闻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