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家庭医生制度如何守牢居民健康之门

2016-09-05 15:15 来源:网友分享

  过去每月看病配药1500多元,如今只需三分之一,83岁的孙老伯与浦东迎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徐高洁签约后,“三高”控制得越来越好。在医生的监督下,他把药片分类装进“星期药盒”,再也不会少服错服。

  在上海,家庭医生已覆盖全市超四成常住人口,许多像孙老伯这样的老年慢性病患者,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上月,上海6名成员组成的全国首个家庭医生先进事迹报告团走进广东省,介绍上海深化社区卫生改革、加强家庭医生队伍建设的做法与成效。家庭医生,不仅肩负着守护社区居民健康的职责,更将助力分级诊疗,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首诊找“身边医生朋友”

  浦东迎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施俊晶医生有个病人老夏。三年来,老夏每次看病都用电子书写板和他交流。他曾因患喉部小细胞癌做了全喉切除手术,被疾病夺去声音。签约家庭医生后,老夏通过微信、短信和施医生交流,谈疾病、谈股票,谈人生,双方更像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最近,老夏做了一个肺部CT,提示肺部有小结节影,他希望到大医院作进一步检查。施医生为其联系预约,解决了老夏的烦恼。“社区医生就是离老百姓最近的医生,签约家庭就是收获了一位医生朋友,生病了可以先问问这位朋友。”施俊晶说。

  以社区为依托的家庭医生制度,就是一道“滤网”。困扰老百姓的常见病、多发病,经过全科医生一“筛”,能治的不再费时费力,不能解决的再转向上级医院。

  在上海,家庭医生绝大多数都是国家认证的全科医生。社区居民只要愿意,就“签下”某个医生,为全家服务。签约后,医生会给每个人建立健康档案卡,记录体检状况、家庭病史,并定期“上门追踪”。若发现哪个患者突然有急病,就迅速转诊。在全科医生的帮助下,转诊往往能享受“绿色通道”的便捷。通过家庭医生到上级医院看病,检查不用从头来过。

  缓解大医院看病压力

  长期以来,由于就医习惯等因素,患者往往不信任基层医院,且在医疗机构间转诊难。目前,上海正在构建家庭医生制度,探索“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即社区居民在签约家庭医生的基础上,再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一家区级医疗机构、一家市级医疗机构签约。签约居民在该组合内可任意就诊,如需到组合外就诊的,现阶段可以自行前往,但如果在家庭医生处首诊并转诊,签约居民还可享受市级医疗机构门诊预约号源优先开放、慢性病药品“长处方”、延续上级医院处方、门诊诊查费减免等优惠服务,吸引居民首诊下沉社区。

  80岁的王阿姨患有心脏病,此前每两周就要去闵行区中心医院配药,签约家庭医生后,药品直接就配送到了家中,免去了奔波之苦。在闵行,像她这样的患者并不少。截至今年上半年,闵行区享受延伸处方的患者达7009人次,延伸处方金额达128.51万元。

  对于长处方来说,更多的惠及慢性病患者,对诊断明确、需要长期服药的签约患者,原先一次只能开具2-4周的量,现在家庭医生可一次开具1-2个月的量。

  去年6月,上海启动了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同年11月起在首批6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启动“1+1+1”签约试点,截至今年8月底,已签约居民约45万,签约居民2016年内门诊就诊接近80%在签约医疗机构组合内,60%以上在签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制度和观念均需调试

  如今,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愈发明显,慢性病呈“井喷”格局,现行的家庭医生制,能否守住社区居民的健康之门?

  市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相关负责人张天晔说,上海以“1+1+1”签约为切入的制度设计与服务模式得到国家层面、社会各界充分肯定,目前已对首批试点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并于近期在1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了第二批试点。不过,在推行过程中,也有工作难点需要攻克:家庭医生本身数量还不足,综合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升;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与首诊的依从性也要不断巩固与提高。

  浦东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宋徽江说,很多人对“家庭医生”存在误解,对家庭医生的医疗水平还不够信任。“这个概念刚刚引入时,社区居民有疑惑,家庭医生上门时连门都不敢开。”他认为,家庭医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也希望市民能给予更多的信任。

  “家庭医生制度的推行不是医疗卫生体系单方面的工作,它的完善和成熟需要很多方面的帮助。”宋徽江认为,基层卫生机构当前仍面临缺药缺人问题,家庭医生的收入与付出也不成正比,因此要从职业发展、薪酬体系等方面制定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

  宋徽江还建议,家庭医生的签约制度应当打破区域划分限制,充分调动医生积极性,通过优质服务形成口碑传递,给医院、医生带来进步动力。同时应给予签约居民更多健康“福利”。

  “如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担任家庭医生,尤其在目前家庭医生数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政府有针对性的制度引导与政策设计特别重要。”张天晔说,上海目前正在推进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打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平台功能,整合各类资源,并通过平台给予家庭医生从收入待遇到服务资源的全面支撑,让家庭医生立足于平台,利用好平台,让签约居民的健康“有人管”、“愿意管”、“管得好”。(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

  微评:医患牵手

  “我是家庭医生,能开开门吗?”“你给谁治病,能治什么病”……社区医生站在门口,居民的门缝打开一点点。当社区医院的家庭医生上门,存在这样不信任感的,并非一家。但83岁的孙老伯现在却精神头格外好,因为他只需花以前三分之一的钱,全科医生就把他的“三高”控制得“老满意”……

  医生成了患者身边的朋友,让不少患者感到能和医生“说上话”。三级医院医生几分钟诊一个病人,让患者感到医生“没拿侬的病当会事”。有医生朋友在身边,有病好咨询,若真发了急病,全科医生还能帮你享受“绿色通道”,检查不用从头来过,出院后还接着治,让你自己不用“瞎操心”。

  家庭医生制度的建设,让患者看病不用再奔波。但居民患者也担心,家庭医生的人才筹备是个要紧问题。如果没有好的制度留住人才、培养人才,这“福”恐怕享不长;家庭医生中有优秀人才,才能让大家对家庭医生制度放心。让医患手牵手,就是要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成一个让患者放心的平台。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国内新闻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