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2 16:08 来源:快问编辑部
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s, Gn)是调节脊椎动物性腺发育,促进性激素生成和分泌的糖蛋白激素。如垂体前叶分泌的促黄体生成激素(LH)和促卵泡成熟激素(FSH),两者协同作用,刺激卵巢或睾丸中生殖细胞的发育及性激素的生成和分泌;人胎盘分泌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可促进妊娠黄体分泌孕酮。怀孕初期尿中即可出现HCG,于妊娠两个月时达高峰,临床常以此作为妊娠指标。
结构
促性腺激素(LH,FSH,HCG)与促甲状腺激素(TSH)均由α及β两条肽链通过非共价键组合而成,并含有糖基,糖基部分通过共价键结合于肽链上的个别天冬酰胺残基、丝氨酸残基或苏氨酸残基。两肽链可拆分与重组。LH、FSH、HCG与TSH的α-肽链结构相同,而β-肽链各有特征,从而决定上述各激素的功能特异性。
功能
LH又称促间质细胞激素(ICSH),因为它作用于睾丸的间质细胞,刺激雄性激素的生成和分泌。LH对雌性动物卵巢的主要作用为选择性诱导排卵前的个别卵泡迅速长大,待LH的分泌达高潮时,触发排卵并使排卵后的卵泡壁转化为黄体及分泌孕酮。FSH的重要作用是促进卵巢中卵泡的生长和发育,在雄性则促进睾丸曲细精管中精子的生成。
分泌机理
垂体促性腺激素的生成和释放受下丘脑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H-RH)的直接调控。LH与FSH的靶腺产物——性激素反过来也可影响垂体或下丘脑的分泌功能。因此LH-RH、LH与FSH以及性激素的分泌相互制约,起伏颇有节奏。女性月经周期的反复出现就是这三级激素分泌的起伏和节律性变化的结果。
从孕妇尿中可制取HCG,或从绝经期妇女尿中提取LH与FSH的混合制剂,简称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性功能减退症。
⑴第一类 下丘脑-垂体功能衰竭,低Gn和E。下丘脑-垂体功能衰竭临床表现为原发性或继发闭经,伴低内源性Gn(FSH、LH)和E,其PRL浓度正常,下丘脑和垂体无占位性病变。包括希汉氏综合征、垂体切除或放射治疗后功能低下和Kallman征等。
⑵第二类 下丘脑—垂体功能不良,正常Gn和E,PRL亦正常。这类妇女因性腺轴功能紊乱而无排卵。临床上表现为多种类型的月经失调,包括月经稀发、闭经、无排卵或黄体功能障碍。常见的PCOS、闭经溢乳综合征(A-G征)等都属于此类。
⑶第三类 高Gn、低E,多见于卵巢早衰(POF)、卵巢不敏感综合征(ROS)等。
第一类病是HMG治疗最佳的适应症;第二类病人先试用CC等治疗,无反应时再试用HMG;第三类不是HMG治疗适应症,但在年轻妇女这种情况可能是暂时的,特别是ROS,国内外均有试用HMG治疗成功的个别病例。
⑷第四类 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ICSI—ET)作准备。血Gn正常,性腺轴调节和反馈功能正常,使用Gn目的是在卵泡的募集阶段提高外周血中的Gn水平,使之超过更多的募集前阶段的卵泡进入募集的所需阈值,从而达到多个卵泡募集的目的。同时在卵泡发育过程中使更多的卵泡能克服卵泡的选择机制而继续发育成为成熟卵泡,从而达到促超排卵的目的,以利于回收更多的卵子,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
注射促性腺激素的同时在月经第5天开始加用CC50mg,qd,必要时可增加CC用量,若无效时才改用HMG.。卵泡成熟时注射HCG。虽然无证据表明注射促性腺激素对胎儿有害,但确诊妊娠后仍应立即停药。
注射促性腺激素副反应主要出现于治疗初期及剂量较大时。总的副反应发生率为40.8%,因副反应而中止治疗者占5%~10%。常见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及便秘,头晕、头痛、视力改变,剂量过大时偶可出现幻觉及晕厥等。这些副反应具有剂量依赖性,减量或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注射促性腺激素准确的剂量主要依赖于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效果来判断。应根据患者对Gn的反应性,在治疗中摸索并调整其剂量。若剂量过大,不仅费用昂贵,反而对卵子质量、受精和着床不利,降低妊娠率,并可增加OHSS的发生。临床使用时应从第一疗程失败中了解到Gn引起卵泡反应的阈值剂量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