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9 18:25 来源:网友分享
中秋
过敏干燥惹人恼
我国秋季从立秋开始,经过初秋(农历七月)、中秋(农历八月)和深秋(农历九月),到立冬结束。其中,传统文化佳节“中秋节”,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中秋处于白露和秋分两个节气之间,白露过后,水汽凝结,雨水渐少,气候干燥,人体常常出现咽干口渴、皮肤瘙痒、眼睛干涩、咽喉肿痛等“秋燥”现象。另外,夏秋之交也易令人出现秋乏和过敏症状。
饮水
防秋燥
中日医院营养科负责人、中医养生学博士石劢称,清朝著名医家喻昌确立了秋燥病名,强调燥证的辨证施治并首创了治燥专方,建立了中医学燥证的独特理论体系。燥为秋季之主令,秋燥指从口鼻、肌肤、皮毛而入,初起肺卫,伴有口、鼻、咽、唇、皮肤等处干燥及好发于秋季的急性外感热病。
饮用白开水是人体补充水分的最佳方式,晨起和睡前各一杯水(约200毫升/杯)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此外,新鲜蔬菜水果,牛奶,五谷杂粮做成粥(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红枣莲子粥、山药粥),都可作为机体水分的良好来源。饮水应做到“少量多次”,饮水时间应分配在一天中任何时刻,淡茶水、柠檬水也可替代一部分白开水,正常成年人这部分的推荐量在1500~1700毫升。
中秋的燥气容易伤阴,出现皮肤干燥,除了多饮水、喝汤之外,还需外用一些滋润的护肤品保养肌肤。
早睡
解秋乏
“秋乏”是进入秋季后人体的自然生理反应。石劢解释,进入秋季,昼短夜长,人体摆脱了“炎炎夏日”的消耗进入休整阶段,容易犯困打盹,又曰“秋乏”。
充足的睡眠能够带来充沛的精力,缓解“秋乏”的困扰。纠正夏季晚睡习惯从早睡开始。中秋节气后尽量保证22点前入睡,中老年人午后还可小憩半小时至1小时。配合睡眠,饮食和运动等作息时间亦应进行合理的调整,进入秋冬季作息模式。
注意少吃辛辣、升阳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大葱、大蒜、羊肉、狗肉等,以免伤阴助热。
保暖
防秋病
中秋时分,青草逐渐转为枯黄,菊花盛开,对枯草、鲜花过敏的人会出现咳嗽、鼻塞、打喷嚏、眼痒、咽干甚至气喘、发热等症状。张国英建议,容易过敏的人群尽量少停留在公园、郊外、花草繁茂地方,避免和花草的接触,同时还要减少高蛋白、高热量食物的摄取,以免加重过敏症状,必要时采取针对性治疗。中医认为秋季的过敏与肺气不利多相关,敏感人群此时应尽量食用清凉食物,如柚子、芹菜、杏仁、水稻、苦荞麦等。
石劢强调,中秋节气后天气渐凉,寒冷刺激会使人体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肌缺氧加重,易形成血栓,是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的高发生期。因此,中老年人在中秋以后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常饮水增加血容量,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危险发生。
饮食要清淡,平时多喝水,多吃水果,多吃蔬菜,保证大便通畅。吃补药时不宜吃鹿茸、肉桂等燥性很大的食物,多吃滋阴清热生津的食物,如豆豉、丝瓜、芹菜、红梗菜、黄花菜、枸杞头、淡菜、甲鱼等清凉食物。水果如西瓜、甜橙、鲜梨等,也可甘寒生津。口舌干燥者可以常含话梅、藏青果等,或常饮酸梅汁、柠檬汁等生津解渴饮料。应避免进食辛辣、香燥、温热之品,如酒、茶、咖啡、各类油炸食物、羊肉、狗肉、鹿肉,以及姜、葱、蒜、辣椒、胡椒、花椒、茴香等,并严禁吸烟。总之食物要新鲜,荤素搭配,少食多餐,饮食以适合口味为宜,并保证充足营养。保证每日足够的水分摄入非常重要,每天的补水量应达到2000mL~2400mL,可以早上起床先喝700mL水。
长期使用激素时,可能出现:
(1)消化道的不良反应:饮食上应避免辛辣、粗糙、刺激性及患者不耐受的食物,餐次的安排因人而异, 可给予3-5餐, 此外还应禁酒。
(2)高血压: 限制每天的食盐用量, 在低盐的同时,还要多用富含钾的食物,如绿叶蔬菜、马铃薯、西红柿、香蕉、柑桔等,碎菜、菜汁、果汁均是钾的良好来源,如患者血钾高时则避免选用。
(3)骨质疏松:平时应多选用富于钙的食物,如奶类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海带、芝麻酱等。
(4)肥胖:全日饮食的总能量应适当控制,使摄入与消耗之间保持平衡,以维持适宜体质量, 故少选用含油脂及简单糖类热量较高的食物。
(5)糖尿病: 为防止可能出现的糖尿病, 包括主食及简单糖类应限量中摄取,还要遵循定食定量,餐次分配等原则
(6)蛋白质:激素会促使蛋白质分解,并抑制蛋白质合成,以致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肌萎缩。所以病人在用药时,要进食高蛋白食物,如鸡肉、牛肉、虾、乳酪、脱脂奶粉、大豆、花生、葵花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