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5 14:05 来源:网友分享
在生理正常情况下,人体的组织间液处于不断的交换与更新之中,组织间液量却相对恒定的。组织间液量恒定的维持,有赖于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和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如果这两种平衡被破坏,就有可能导致组织间隙或体腔中过多体液积聚。
水肿是指血管外的组织间隙中有过多的体液积聚,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水肿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与肺、脾、肾、三焦各脏腑密切相关。依据症状表现不同而分为阳水、阴水二类,常见于肾炎、肺心病、肝硬化、营养障碍及内分泌失调等疾病。
对于水肿的治疗,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 提出“去菀陈垄”、“开鬼门”、“洁净府”三条基本原则。张仲景宗《内经》 之意,在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中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辨证地运用了发汗、利小便的两大治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沿用至今。根据上述所论,水肿的治疗原则应分阴阳而治,阳水主要治以发汗、利小便、宜肺健脾,水势壅盛则可酌情暂行攻逐,总以祛邪为主;阴水则主要治以温阳益气、健脾、益肾、补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总以扶正助气化为治。虚实并见者,则攻补兼施。
水肿的分类方法有:
1、根据水肿波及的范围分为全身性水肿( anasarca )和局部水肿( local edema );
2、根据水肿发生的部位命名,如脑水肿、喉头水肿、肺水肿、下肢水肿等;
3、根据水肿发生原因分为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性水肿、炎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淋巴性水肿、特发性水肿(原因不明)等。
全身性水肿
按照其病因可分为以下类别:
1、心源性水肿:风湿病,高血压病,梅毒等各种病因及瓣膜,心肌等各种病变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等。
2、肾源性水肿: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盂肾炎肾衰竭期 肾动脉硬化症 肾小管病变等。
3、肝源性水肿:肝硬化肝坏死 肝癌急性肝炎等。
4、营养不良性水肿:
① 原发性食物摄人不足 见于战争或其他原因(如严重灾荒)所致的饥饿;
② 继发性营养不良性水肿见于多种病理情况 如继发性摄食不足(经性厌食 严重疾病时的食欲缺乏 胃肠疾患 妊娠呕吐 精神神经疾患 口腔疾患等) 消化吸收障碍(消化液不足 肠道蠕动亢进 吸收面积减少等) 排泄或丢失过多(大面积烧伤和渗出 急性或慢性失血 蛋白尿等)以及蛋白质合成功能受损 严重弥漫性肝疾患等
5、结缔组织病所致的水肿:常见于红斑狼疮、硬皮病及皮肌炎等。
6、变态反应性水肿:如血清病等。
7、内分泌性水肿: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yndrom of inappropriate secretion Of ADH SI-ADH),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醛固酮分泌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 下丘脑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分泌不足),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8、特发性水肿:该型水肿为一种原因未明或原因尚未确定的(原因可能一种以上)综合征,多见于妇女,往往与月经的周期性有关。
9、其它:贫血性水肿、妊娠中毒性水肿。
人体血管外组织间隙体液积聚时,形成水肿。其发病原因为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或淋巴回流受阻。
水肿,按其性质可分为凹陷性水肿和非凹陷性水肿;按其特点分为炎症与非炎症性水肿;按其部位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限性水肿。
1.非可凹性水肿(如甲低粘液水肿、硬皮病)、可凹性(轻-重度)或肌肉样水肿(muscle-like或brawny水肿)长期慢性水肿导致皮肤与皮下组织纤维化,指凹性消失。
2.非炎症性水肿(多为漏出液)与炎症性水肿(渗出液) 后者局部皮肤多伴红肿等炎症征象。
3.淋巴回流障碍 单纯性如肿瘤转移或术后伴发反复感染,如丝虫病象皮肿。
伴随症状/水肿
1、水肿伴肝大者可为心源性、肝源性与营养不良性,而同时有颈静脉怒张者则为心源性。
2、水肿伴重度蛋白尿,则常为肾源性,而轻度蛋白尿也可见于心源性。
3、水肿伴呼吸困难与发绀者常提示由于心脏病、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等所致。
4、水肿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者可见于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5、水肿伴消瘦、体重减轻者,可见于营养不良。
1、宣肺利水:主要临床表现为风邪外袭所致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肢体关节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浮肿先见于面部,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医称此种水肿为风水,多见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常用药物有麻黄、生石膏、生姜、白术、防风、桑白皮、双花、连翘、薄荷、前胡、赤小豆、车前子、泽泻、白茅根、益母草等。
2、健脾化湿、利水消肿:临床表现为全身凹陷性水肿,腰以下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纳呆,胸闷,苔腻、脉濡。常用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陈皮、茯苓皮等。上半身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葶苈子;下半身肿甚加防己、川椒、厚朴等;如湿热壅盛,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加大黄、木通、小蓟等。
3、温中健脾、行气利水:本法适用于脾阳虚弱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浮肿较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胸闷腹胀,纳少便溏,面色萎黄,神疲肢冷,小便量少,舌淡苔白,脉滑沉缓。常用药物有:茯苓、白术、附子、干姜、厚朴、木香、大腹皮、木瓜、草果、甘草,可加猪苓、泽泻、党参、黄芪等。
4、温肾利水:适用于肾阳衰微者。主要表现为全身高度水肿,腰以下为甚,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惨白,尿少,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常用药物有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熟地、丹皮、泽泻、山药、山萸肉、肉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