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9 10:31 来源:网友分享
创立不到四年,平安租赁的资产规模已达900亿元,而其中近五分之一来自于医疗租赁业务贡献。随着国内公立医院的扩张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平安租赁中来自民营医疗机构租赁业务的收入已数倍增加,并预期会迎来明年的直线上升。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民营医疗市场增速发展的趋势。
事实上,平安租赁的战略目标并不仅限于融资租赁,至少在医疗版块它已从金融服务悄然延展。
平安租赁总经理助理、健康卫生事业部总经理曾群芳近日在接受健康点独家专访时透露,在国家主张共享经济前提下,平安租赁开始思考如何在共享的范围之内,用更经济的角度,用集约或者节约的角度,去寻找一些新的模式,而从金融服务往医疗实业方向延展是平安租赁的战略方向,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做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为此平安租赁专门在旗下全资成立了平安好医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平安好医),平安好医通过“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品牌来落地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战略。
众所周知,大资管与大健康是平安集团层面的两大战略,平安集团旗下的各个子公司也在探索医疗健康的不同细分业务,而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就是平安集团大健康闭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探索独立影像中心的连锁业态
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在美国与欧洲已是相当成熟的业态,但是在国内尚在萌芽阶段。例如,美国的独立影像中心有6800多个,约400亿美元规模,占美国影像市场四成左右。与之对比,国内影像市场规模有3000亿元规模,但独立影像则是全新的机会,例如华润、中信等央企早在几年前已在窥探可行性。而平安租赁也在数年观望以后,计划重金投入这个领域。
曾群芳说,从影像中心切入医疗实业是自平安租赁业务布局上做出的选择。今年8月,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国家标准发布,业内讨论多时的医学影像中心模式也有了政策的明确指引。在此背景下,平安租赁率先获得了四张预批复牌照,这在国内跨省份获取预批复牌照方面首开先河。
平安健康(检测)中心的具体规划是五年内在全国的所有省会城市与其他核心城市投入上百亿元建立100个独立影像中心,此外还将发展千余家加盟店,形成连锁性的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曾群芳透露,最初几家实体店的选址非常慎重,目前在武汉、南昌等地共有五个中心开建,预计完成建设需要一到两年时间。在目前尚无实体店的运营期间,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已在整合平安租赁旗下的影像学和核医学相关专家资源,进行线上的轻模式探索,开展远程会诊、阅片托管等。
“我们也与一些民营医院合作,目的是想帮助很多中小型医院,进行影像专家资源的整合与分配,解决患者去大型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让患者享受到更多顶级影像专家的优质医疗服务。” 曾群芳说。
未来实体店建成后,平安好医线下将自招专家团队,线上通过app和微信做远程诊断业务。同时,平安好医将在各省建立专家工作室,集中全国的影像专家资源。曾群芳说,这一业务模式也能与公立医院互补,实现影像资源共享。“公立医院有时候拍片等候时间很长,就可以把简单的扫描业务外包给我们,对分级诊疗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民营医疗机构如果与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合作也可以不用购买设备,节约不少成本。
规模化运营后,平安未来的连锁影像中心如何制定标准与控制质量?曾群芳说,平安会聚集国内最优秀的影像专家共同建立统一的管理流程与影像标准,而且这一标准会高于国家标准。“平安做医学影像,不是为了求短期的财务回报,而是想实现最高的医疗服务品质。” 例如,影像中心的设计团队全部来自德国或美国,按国际标准建设;未来阅片结果都会区分各亚专业方向分级复核等等。
此外,平安组建的各省专家工作室,未来还会帮助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做影像学科的梯队建设。平安正在推动影像领域与国内知名医学院的合作,同时,相较于临床医生,国内影像科专业的医生收入普遍不高,平安也考虑未来用很有竞争力的薪酬全职招聘这方面的医生团队。
平安为何不走“医院”的路?
基于平安租赁与医疗资源的深度合作,完全具备收购与运营医院实体的资金实力与专业能力,但为何实业转型没有选择直接做医院?曾群芳解释,医院运营还是太复杂了,“由于医疗领域离不开‘诊’、‘疗’两个部分,而随着临床医生在治疗时对影像诊断结果越来越依赖,医学影像作为‘诊’这一部分的核心环节,我们致力于第三方影像中心做好,推动国内医学诊断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在第三方影像的基础上,平安租赁未来也会考虑做诊断中心、病理中心,但不会考虑医院整体。其业务模式是学习美国模式,医疗平台化运营的时候,很多细分专业领域都有外包趋势。“我们团队的专业性比较强,而且想好的事就会坚定的去做,”曾群芳说,“你可以看到我们没有选择那些简单、快速、收益高的项目,一开始是做一些很苦很累的事,这需要管理层很执着坚持。我们自己想得比较清楚,更看重长期发展。除了经营数字,还要看长期经营的基础在哪里。”
同时,坚持做独立影像中心这一细分领域也与平安集团的战略相呼应。平安集团的两大战略,大资管与大健康,旗下多个机构都在不同的细分领域摸索,细分领域要做精做透,必须先沉下去。
除了平安租赁以外,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好医生是做普通用户(患者)的流量入口,平安保险也在探索商业健康险之外的城市医保系统合作,平安系的万家诊所则是在整合全国分散各地的诊所,帮助它们进行运营管理。
租赁:平安转战医疗实业的基础
事实上,平安租赁以融资租赁为起点,已经能够深入到客户的运营体系,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例如保理业务、经营性租赁、委托贷款等,也可以与平安集团的其它板块互动。2016年,平安租赁在医疗领域的供应链融资额将超过20亿元。
曾群芳表示,对于医疗机构客户群,平安租赁一直在进行客群细分开发,除了主流的公立医院的持续拓展外,也非常关注民营医疗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
这些对于租赁细分市场的专业把握是平安租赁的专长,但平安租赁并不只关注医疗机构的融资租赁业务。据了解,平安租赁的医疗团队目前约130人,覆盖了医疗全产业链,从上游的医药制造企业、中游的流通企业到下游的医疗机构,平安租赁都有独立业务团队负责运营,这一专业化模式在业内并不多。此外,平安租赁还设立了产品市场部,专门针对不同版块的市场变化进行产品创新,灵活、高效的跟随市场。
平安租赁的金融产品线在这样的整体架构下逐渐丰富,并能在此基础上提供供应链融资等打通各个版块的服务。“我们是贴着产业做,单体金额不会很高,做得也很辛苦,但是管理层觉得这样做才会有沉淀,把业务做得最精、最透,才会有未来。”
在这样的战略思路下,平安租赁至今不做以医院为平台的地方政府融资项目,其背后的逻辑是虽然这些项目单体金额很大,但却不是在做真正与产业有关的事,因而宁可舍弃。而这势必也对团队的专业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曾群芳说,平安租赁的团队是从2012年开始内部慢慢的一对一导师制的培养出来,在业务管理上也不只是看数据,而是看销售人员的经营基础的建设。整个团队至今的稳定性也比较高。
“医疗领域的特点是产业链非常长和完整,每个环节的供应商很多,交易非常频繁。每个环节的交易特点和模式都不一样,例如药品、耗材都千差万别,所以特别需要专业性和稳定性。没有三到五年的经验,你只是表面上知道医院的资金需求,但却不能摸准真正是什么。”曾群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