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30 09:44 来源:网友分享
2016年07月29日讯 寨卡病毒首先是从非洲的一只感染的猕猴中分离出来的。2007年,它突然出现在密克罗尼西亚,随后扩散到东南亚。2015年5月,寨卡病毒在巴西被鉴定出。随着它在中、南美洲快速扩散,它被视为一种严重的健康威胁,这是因为它能够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microcephaly),还能导致儿童和成年人患上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1)2016年7月14日,瑞士研究人员通过研究ZIKV感染患者的记忆T细胞,仔细分析了寨卡病毒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和与登革热病毒的交叉性免疫反应。抗寨卡病毒NS1蛋白的抗体是寨卡病毒特异性的,可被用来开发血液诊断工具。相反,抗寨卡病毒E蛋结构域I/II(EDI/II)的抗体存在交叉反应,而且较差地中和有效增强的寨卡病毒感染和登革热病毒感染。最强效的中和抗体是寨卡病毒特异性的,靶向结合传染性寨卡病毒E蛋白EDIII结构域上的抗原决定簇。一种EDIII特异性的抗体保护小鼠免受致命性寨卡病毒感染,从而有潜力用于抗体疗法之中。
(2)2016年7月27日,来自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6种强力结合到寨卡病毒上的小鼠单克隆抗体,而且在这些抗体中,有4种抗体(ZV-48、ZV-54、ZV-64和ZV-67)是寨卡病毒特异性的,能够在不同程度上中和寨卡病毒非洲毒株、亚洲毒株和美洲毒株感染。
随后,他们利用一种X射线衍射晶体分析法着重研究它们的结合位点,发现ZV-54和ZV-67结合到寨卡病毒囊膜蛋白(E蛋白)结构域DIII的侧脊区上,ZV-48和ZV-64结合到寨卡病毒的E蛋白结构域DIII 的C-C’环上。
在寨卡病毒感染模式小鼠体内开展的被动转移研究揭示出DIII侧脊区特异性的中和抗体ZV-54和ZV-67广泛地中和ZIKV感染,而且保护小鼠免受感染。
(3)几乎所有病毒都需要一种称之为解旋酶的蛋白质来进行复制。寨卡病毒解旋酶是一种“马达”蛋白(一类具有驱动能力的蛋白质),它通过水解三磷酸核苷将化学能转换为机械能,从而实现对双链核酸的解链功能。来自天津大学的杨海涛团队利用X光单晶衍射技术成功获得了寨卡病毒解旋酶执行功能和结合底物时的3D图像。该团队在原子分辨率水平上展示了寨卡病毒解旋酶、三磷酸腺苷和金属催化离子形成的三元复合物的空间结构。此外,研究人员还成功捕捉到了寨卡病毒解旋酶结合ATP以及金属离子的中间状态,这是首次揭示黄病毒家族(一种蚊媒病毒,包括寨卡病毒、登革热病毒、黄热病毒、西尼罗病毒等)解旋酶与天然底物ATP结合时的结构。
为了探究寨卡病毒与其他黄病毒属成员在复制机制上的差异,研究人员还解析了寨卡病毒解旋酶与基因组RNA结合时的复合物三维结构。他们发现,一个贯穿解旋酶的通道负责“抓住”RNA。令人吃惊的是,寨卡病毒解旋酶在结合RNA后会经历显著的构象变化,而这种构象变化与登革热病毒的解旋酶截然不同。
(4)2016年7月19日,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之前感染过登革热病毒的人体内含有抵抗寨卡病毒的抗体。这种抗体疗法不会产生终生免疫,但是可作为一种短期有效的工具,阻止人们在疾病爆发期间感染上寨卡病毒毒株。
(5)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诺特丹大学的研究人员预计在当前的寨卡病毒流行的2到3年后,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有多达0.93亿人,包括160万孕妇,处于感染的风险之中。
(6)在过往的案例中,寨卡病毒被确认在精子中的最长存活期为62天。近日,英国知名医学杂志《The Lancet》刊文称,最新病例证实感染了寨卡病毒(Zika Virus)的男性在感染93天后,其精子内仍残留有病毒。这名27岁的法国男性在2015年10月至11月期间前往泰国旅行时感染了寨卡病毒,之后出现了寨卡热的相关症状。研究人员在2016年3月发现其精子的寨卡病毒检查结果呈阳性。寨卡病毒可致新生儿小头畸形,主要在巴西、委内瑞拉等中、南美洲国家流行。
(7)寨卡病毒第一次由女性传递给男性。所有之前性传播的病例都是由去过寨卡病毒爆发地区的男性传递给未被感染的女性或者男性性伴侣的。类似的案例至少在11个国家被报道过,包括美国和法国。寨卡病毒的宿主是埃及伊蚊,这种蚊子生活在热带,除了传播寨卡病毒,还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病和黄热病。而寨卡病毒通过性传播的能力使得它能够在热带以外的地区立足存活。
纽约健康部门周五 (2016年7月15日)报道了第一例寨卡病毒通过性传播方式从一名女性传递给她的男性伴侣,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种病毒通常是通过蚊子的叮咬传播的。
科学家说这可能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来彻底弄清感染了寨卡病毒的个人能够传播这种病毒多久,美国的研究者正在研究这种病毒能够在男性的精液存活多久以评估相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