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2 06:35 来源:网友分享
先天性耳前瘘管为第一鳃沟在胚胎期融合不全造成的痕迹。是常见耳科疾病之一。据国内统计,单侧多于双侧。约4:1。且女多于男。瘘口常位于耳轮脚前,瘘管可具分支,管壁衬以复层鳞状上皮。管腔内有脱落上皮及角化物。因感染腐败可排出具臭味的分泌物。若反复感染可形成囊肿或脓肿。瘘管的分支除个别深达鼓沟或向后达乳窦表面者外,一般均较短。
在一些小儿的单耳或双耳的耳前,可以看到一个小眼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仓眼”,医学上叫做先天性耳前瘘管。这种病与遗传有关。当然,在有家族病史的人中,有的人也会终身不感染的。如果耳前瘘管反复红肿甚至形成脓肿,就需要手术治疗。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由于在胚胎发育期形成耳廓的组织发育不全所引起的。这种病可以单独发生而不伴有其他的耳朵畸形。但是,也有少数人可能同时伴有腭裂,副耳廓、耳廓发育不全,遗传性耳聋等先天性畸形。耳前瘘管一般开口于耳前,轻的仅在耳前有一凹痕;重者瘘管可以有广泛的分支,形成多个盲管甚至可以绕到耳后而造成耳后感染。有少数病人的瘘管开口于耳甲腔、外耳道或乳突皮肤上医学上称之为异位耳瘘。
临床症状
耳前瘘管瘘口多位于耳轮脚前,另一端为盲管,深浅、长短不一,还可呈分枝状。瘘管多为单侧性,也可为双侧。管腔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具有毛囊、汗腺、皮脂腺等,故挤压时有少量白色粘稠性或干酪样分泌物从管口溢出。平时无症状,继发感染时则局部红肿疼痛。反复感染破溃后可形成瘢痕。
(1)无症状,或挤出少许粘液、皮脂样物。
(2)感染时,局部肿痛,化脓;反复感染可形成脓瘘或瘢痕。
常无症状。便于挤压时,可有少许黏液或皮脂样物从瘘口溢出。感染时,局部可肿痛或化脓,反复化脓干者,局部可形成脓瘘或裂痕。
瘘口常位于耳轮脚前,瘘管可具分支,管壁衬以复层鳞状上皮。管腔内有脱落上皮及角化物。因感染腐败可排出具臭味的分泌物。若反复感染可形成囊肿或脓肿。
诊断
1、耳轮脚前有瘘口,常无症状。
2、挤压瘘口周围可有少许白色积存物流出。
3、感染时局部红肿热痛或形成脓肿。反复感染则形成脓瘘或皮肤疤痕。
(1)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除了给予抗生素治疗外,若形成脓肿,则行脓肿切开引流。切开前应向病人作好解释工作,以取得配合,然后将脓肿周围的毛发剃掉并清洗干净。常规消毒脓肿周围皮肤,在脓腔壁下方纵行切开,做一小切口。将小血管钳伸入切口稍作扩张,让脓液引流干净,用双氧水冲洗脓腔及瘘管,清除脓腔内存积物,最后用抗生素液(如庆大霉素)灌注冲洗,在切口处留置橡皮引流条3~5天,一般脓液很快引流干净,大部分患者伤口愈合很快。本组有5例迁延不愈的感染患者,脓肿切开连续换药2周以上,未能控制感染。加用0.5%碘伏液由瘘管外口注入管腔内反复冲洗,均在1周内控制感染。另有3例需作感染灶的搔刮,以清除腔内坏死组织,减少脓液。
(2)手术方法:小儿全身麻醉,成人局部浸润麻醉。术野消毒。自瘘口注入亚甲蓝显示瘘管范围。沿感染灶及瘘口分别做梭形切口,在相邻两切口做水平连接的辅助切口。切开皮肤,将皮瓣分离、翻转,充分暴露瘘管及感染灶,予完整切除,深度达颞肌筋膜前。如瘘管深及外耳道软骨,应做瘘管附着处软骨块状切除。最后用0.5%甲硝唑100ml、庆大霉素8万U清洗术腔,彻底止血。用3-0丝线水平、间断缝合感染灶。注意皮肤连同颞肌筋膜一同缝合,以消除术后死腔。75%酒精棉片及消毒敷料敷盖,加压包扎。
结论
先天性耳前瘘管合并感染时,常规的处理方法是控制炎症,局部痊愈后1~3个月考虑手术治疗。但局部感染形成脓肿或溃疡后,经切开排脓,换药处理后,仍流脓不止,经久不愈,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大多数患者在感染痊愈后,因无痛苦或缺乏卫生常识,往往忽视复诊而延误手术时机,导致多次反复感染,形成脓瘘、溃疡和较大范围的炎症性瘢痕,影响面部美观。我们在联合应用抗生素的同时,手术一次切除瘘管、感染灶及瘢痕,均获痊愈。
有的人耳朵前面有一小孔,医学上叫耳前瘘管,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也称为先天性瘘管。它与胚胎时期在母体内发育不良有密切关系,可发生在一侧,也可见于两侧,瘘管口90%左右位于耳轮角前。其盲管多有分支,瘘管壁为层鳞状上皮,管腔内积有脱落的上皮及角化物,可因腐败而排出腐乳状带臭味的分泌物。
感染时瘘管口周围红肿、疼痛或脓肿形成溶破。一次发炎后,瘘管可反复发炎化脓,反复溃破。管腔也会向深部发展,少数感染可延伸到外耳道或乳突部,易误诊为乳突炎。反复感染者,局部可发生长期不愈的瘘管或遗留下疤痕,病人是非常痛苦的。平时不要挤压瘘管内分泌物,以免发生感染。
预防方法
1、饮食上宜清淡,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鲜蛋或瘦肉为主,忌海鲜。
2、平时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在身体抵抗力差的时候,炎症容易侵犯。
3、没有感染过的瘘管注意不要用手去挤压,保护局部清洁,防止发生感染。
4、耳痒的时候不要揉,这样容易把细菌揉了进去,导致发炎。
5、在急性感染时,要通过局部热敷或使用抗生素来控制炎症,如果已形成脓肿,则应进行切开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