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5 07:19 来源:网友分享
房事后72小时内有效
服用紧急避孕药房事后72小时内有效,一些已婚育龄妇女认为,既然有紧急避孕措施,平时不采取避孕措施也没关系,反正一旦失败,口服紧急避孕药也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一种认识误区。这是因为紧急避孕口服药米非司酮,比一般短效口服避孕药含的激素量大,经常使用,潜在致癌危险。
超72小时越易失败
服用紧急避孕药要掌握好时间:采用药物方法者要在发生避孕失败或无避孕房事后72小时内(越早越好),如果超过72小时往往失败率较高。
紧急避孕要慎用
紧急避孕只是一种临时性补救办法,绝对不能作为常规避孕方法反复使用。
紧急避孕作用有限
药物紧急避孕只能对本次无保护性生活起作用,且一个月经周期中只能服药一次,本周期服药后性生活仍应采取其他可靠的避孕措施。
医生指导下进行
紧急避孕失败而妊娠者,新生儿畸形发生率高,必须终止妊娠。最后要提醒大家,紧急避孕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多次服用有损健康
一个月内最好不服用第二次,多次服用会有损健康,而且可能会使药失效,一年内最好三次以内。
1、患有急、慢性肝炎和肾炎的妇女不宜服用。因为进入体内的避孕药都在肝脏进行代谢,经肾脏排泄,如果患有急、慢性肝炎和肾炎的妇女使用,将会增加肝、肾负担。
2、患有心脏病或心功能不良的人不能使用。避孕药中的雌激素能使体内水、钠等物质滞留,会加重心脏负担。
3、有高血压的妇女不宜使用。少数妇女用药后会使血压升高。
4、有糖尿病及糖尿病家族史者不宜使用。由于服用避孕药后,可能会使血糖轻度升高,使隐性糖尿病变为显性,故对患有糖尿病的女性会产生不良影响。
5、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妇女,在没有治愈前,最好不要使用避孕药。
6、乳房良性肿瘤、子宫肌瘤以及各种恶性肿瘤患者不宜使用,以免对肿瘤产生不良影响。
7、过去或现在患有血管栓塞性疾病(如脑血栓、心肌梗塞、脉管炎等)者不能使用。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可能会增加血液的凝固性,会加重心血管疾病的病情。
8、患慢性头痛特别是偏头痛和血管性头痛的妇女不宜使用,否则会加重症状。
9、过去月经过少者,最好不用。长期使用避孕药可使子宫内膜呈萎缩状态,更会减少月经量。
10、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避孕药可使乳汁分泌减少,并降低乳汁的质量,还能进入乳汁,对哺乳儿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1、胃口不好、恶心、呕吐、头晕、无力。常发生在开始服药的时候。出现这种反应时,一方面可喝点浓茶、嚼点糖姜、咸菜;另一方面要坚持按规定服药,随着人体对药物的适应,反应会逐渐消失。个别妇女反应较厉害,可适当服下列抑制反应的药物:维生素B6,每次20毫克,每日3次;维生素C,每秒1O0毫克,每日3次;抗反应片,每次1片,每日3次;复方氢氧化铝片或酵母片,每次1克,每日1次,与避孕药同服。
2、白带增多、稀薄。常发生于服长效避孕药以后,一般无需治疗,如果白带过多,每晚可在阴道放1片中药的止带片。
3、阴道间断出血。常发生于漏服避孕药之后,一般只要按时继续服药,流血就可停止,经期也会正常。当然也可请医师调整药物,也可改服其他避孕药,如服Ⅱ号避孕药出血,可改用1号避孕药。
4、月经过少,甚至闭经。这种情况对身体健康并无多少影响,常常是暂时性。如果连续3个月闭经,应暂停服药,采取其他避孕措施,等月经自行恢复后再继续服药。停药后1个月内仍不来月经,应请医师根据检查情况,采用甲地孕酮、复方黄体酮或催经片等药物催经,此后应改用其他的避孕药。
5、体重增加过快。如果有浮肿,应适应采用利尿剂和低盐食物;如果体重明显不断增加,应停药改用其他避孕方法。
6、面部发生黄褐色斑。停药后一般会逐渐消失,如果服用维生素B类、维生素C,效果更好。
7、乳房胀痛。一般可减量,如果严重应考虑停药,选用其他避孕措施。
少吃甜食、少喝酒防感染。通常长期口服避孕药可以减少附件炎、宫外孕的发生。但血糖控制不佳、喜欢吃甜食、喝酒或免疫力低下时,服避孕药可能引起酵母菌感染。建议服药期间尽量少吃甜食,少喝酒,必要时遵医嘱用抗真菌药治疗或换用其他避孕方式。
多喝水防血栓。吸烟、超重、年龄超过35岁、刚生过小孩的女性,服避孕药后出现血栓的风险相对较高。这些人群可咨询医生后选择新型避孕药,服药后多喝水、多运动,注意监测凝血指标,也可预防血栓的发生。
多眨眼缓解眼干。服避孕药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引起干眼症,从而影响视力。一旦感觉视力有所下降,应尽快就医。如果只是觉得眼睛干,视力没有受到影响,可通过多眨眼、多喝水缓解症状,必要时遵医嘱滴生理盐水或人工泪液。
此外,很多女性担心吃避孕药会发胖。其实,目前很多新型避孕药含高选择性的孕激素,发胖的副作用很小,正确用药时获益远大于风险。少数女性在经期前后容易偏头痛,服避孕药后加重,此时可咨询医生后服止痛药缓解,或换用长效口服避孕药。
需要提醒的是,不要因为副作用随意停用避孕药或减量,如果服药后出现明显异常,应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