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量分类 上消化道出血怎么治疗

2018-04-27 07:35 来源:网友分享

一、消化道出血的分类

  一般以Treitz韧带为界,将消化道出血分成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前者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胆/胰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后者包括小肠、结直肠等疾病引起的出血。这一分类的优点是呕血可作为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从而缩小检查范围。

  随着内镜检查技术的进步,消化道出血按内镜检查可到达部位进行分类已成为可能,据此可将消化道出血分成上、中和下消化道出血。胃镜检查可窥视至十二指肠壶腹,其近端出血属上消化道出血;壶腹至末端回肠应用胶囊内镜和(或)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窥视最佳,该肠段出血属中消化道出血结肠镜检查可窥视全部结直肠,该肠段出血属下消化道出血。这一分类不再将小肠作为下消化道,而是进一步细分为中消化道。其意义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病变部位多位于小肠,即中消化道,这一分类便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临床处理的描述和相关资料的对比,因而更显合理。但在泛指消化道出血时,还是保留了前一种分类方法,即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为了逻辑描述消化道出血的全貌,一般将消化道出血的内容分为上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出血和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包括上、中、下消化道出血)三部分。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是指常规内镜检查(胃镜、结肠镜检查)和X线小肠钡剂检查(口服钡剂或钡剂灌肠造影)未能查明出血原因的反复性或持续性消化道出血。该定义曾一度被修改为常规内镜检查(胃镜、结肠镜检查)未能查明出血原因的反复性或持续性消化道出血。根据出血的显性和隐性特性,可分为不明原因-隐性出血和不明原因-显性出血两大类。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约占消化道出血的5%-10%,其病因诊断和处理曾是消化界临床医师面临的挑战之一,近年来随着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等新一代小肠镜的问世和应用,其诊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一般将新近发生的显性出血称为急性消化道出血;反复发生的黑便或隐性出血称为慢性消化道出血。一次出血量超过800-1000mL称为消化道大出血。

二、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划分

  Ⅰ度(轻度):失血量占总血量的15%以下或成人失血量少于500ml,血压、脉搏、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正常,可有或无头晕症状。

  Ⅱ度(中度):失血量占总血量的20%左右或成人失血量为800~1000ml,血压下降,但收缩压不低于12kPa,脉搏为l00次/分左右,红细胞计数为5×1012/L,血红蛋白为80~100g/L。可有眩晕、口渴、心烦、少尿、无力、嗜睡等症状。

  Ⅲ度(重度):失血量占总血量的30%以上或成人失血量大于l500ml,收缩压为10.7kPa以下,血红蛋白<80g/L。有四肢厥冷、出冷汗、心慌、极度乏力、少尿或无尿、神志改变等症状和体征。

  (1)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每日出血量5ml以上,出现柏油样便提示出血量50~70ml以上;

  (2)胃内积血量达250~300ml时可引起呕血;

  (3)一次出血量不超过400ml,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出血量超过400~500 ml时,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头晕、乏力、心悸、出汗等;如超过1000ml,临床即出现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根据患者出冷汗,呼吸浅促,脉搏细速,血压降为80/60mmHg的情况,E.800ml最为准确。

三、消化道出血有什么表现

  1、呕血、黑便和便血

  呕血、黑便和便血是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上消化道急性大量出血多表现为呕血;如出血后血液在胃内潴留,因经胃酸作用变成酸性血红蛋白而呈咖啡色;如出血速度快而出血量多,呕血的颜色呈鲜红色;黑便或柏油样便是血红蛋白的铁经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常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部位病变的出血速度过快时,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粪便颜色会变成紫红色;右半结肠出血时,粪便颜色为黯红色;左半结肠及直肠出血时,粪便颜色为鲜红色。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消化道出血因失血量过大、出血速度过快、出血不止可致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临床上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悸、恶心、口渴、出冷汗、黑朦或晕厥;皮肤灰白、湿冷;按甲床呈现苍白,且经久不能恢复;静脉充盈差,体表静脉瘪陷;脉搏细弱、四肢湿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同时,可进一步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甚至反应迟钝、意识模糊。

  3、贫血

  慢性消化道出血可能仅在常规检查时发现有原因不明的缺铁性贫血,常为消化道肿瘤的首发症状。较严重的慢性消化道出血可出现贫血相关临床症状,如疲乏困倦、软弱无力、活动后气促心悸、头晕眼花以及皮肤黏膜、甲床苍白等。

  4、氮质血症

  可分为肠源性、肾性和肾前性氮质血症三种。肠源性氮质血症指在大量上消化道出血后,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在肠道被吸收,以致血中氮质升高。肾前性氮质血症是由于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造成肾血流暂时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和肾排泄功能降低,致氮质贮留。在纠正低血压、低血容量后,血中氮质可迅速降至正常。肾性氮质血症是由于严重、持久的休克造成肾小管坏死,或失血加重了原有肾病的肾脏损害,临床上会出现少尿或无尿。

  5、发热

  大量出血后,多数患者在24小时内常出现低热,持续数日至1星期。发热的原因口可能是由于血容量减少、贫血、周围循环衰竭、血红蛋白分解吸收等因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四、消化道出血怎么治疗

  1.补充血容量。救治大出血病人的关键环节是确保重要脏器组织的灌注量,因此必须迅速补充血容量,可输入全血、血浆及血浆代用品等。

  2.迅速止血。有出血就必须止血,这是防止病情继续恶化的关键,以使用局部止血药物为主,具体措施有:

  (1)胃内灌入冷盐水。通过胃管,连续灌入4℃冷盐水,随后再用100毫升盐水加8毫克去甲肾上腺素注入胃内保留30分钟,如此反复2~3次。此方法对治疗急性胃粘膜病变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效果较好。

  (2)使用抗酸剂和H2受体拮抗剂。每4小时静脉点滴400毫克甲氰咪胍,与抗酸剂连用,对老年人溃疡病和急性胃粘膜病变引起的出血有良好的止血效果。

  (3)口服止血药物。口服凝血酶每次500~1000单位,每2小时1次,对胃肠道粘膜弥漫性出血有较好的止血效果。

  (4)胃镜下止血。在胃镜直视下局部喷洒5%孟氏液、五倍子液或凝血酶等,对局限性病变止血效果好。

  (5)三腔管压迫止血,适用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之出血。

  3.饮食与休息。无呕血者,可酌情早些进食。先进食牛奶,再改为半流质少渣或无渣饮食;少量出血者,可进食流质饮食;中度以上出血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应严格禁食,待出血完全停止后逐步恢复进食。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应卧床休息,即便是轻度者亦应注意休息,以免加重出血。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疾病百科| 消化道出血

挂号科室:消化内科

温馨提示:
如果大量出血又未能及时送到医院,则应立即安慰病人静卧,消除其紧张情绪,注意给病人保暖,让其保持侧卧、取头低脚高位。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严重的症候。消化道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管道,包括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直肠。上消化道出血部位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的出血。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下消化道出血多见于老年患者 常见症状:呕血、黑便、上腹部疼痛、黑粪或柏油样粪[详细] 是否医保:医保疾病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消化科内科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