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8 07:50 来源:网友分享
反流性食管炎治疗的目的是愈合食管炎、快速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一般治疗
生活习惯的改变是反流性食管炎治疗的基础,少食, 每餐吃8成饱。抬高床头15~20cm可减少卧位及夜间反流,睡前不宜进食,白天进餐后不宜立即卧床。以下措施可减少反流:戒烟、禁酒、降低腹压、避免系紧身腰带、肥胖者减轻体重、避免进食高脂肪、巧克力、咖啡、刺激性食品等。避免使用减低胃食管动力的药物,如抗胆碱能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钙离子拮抗剂、茶碱、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等。
药物治疗
1、抑酸治疗:GERD 根本上使动力障碍性疾病,阻止胃内容物反流是治疗的关键,但迄今为止,抗反流的促动力药物疗效不尽人意,而抑酸剂能迅速缓解症状, 治愈食管炎,因而抑酸治疗是目前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最主要方法。常规剂量H2受体拮抗剂(H2-receptor antagonist, H2RA)对空腹和夜间胃酸分泌抑制明显,可缓解多数病人的症状,但对C级以上的RE愈合率差。该类药物对餐后酸分泌抑制作用弱,且有快速抗药反应,故仅用于A/B级食管炎患者。强力抑酸药PPI可产生显著而持久的抑酸效果,缓解症状快,食管炎愈合率高,可用于所有的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常用的药物有奥美拉唑(40mg/日),雷贝拉唑(20mg/日),埃索美啦唑(40mg/日)等。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需用PPI的剂量为消化性溃疡治疗量的两倍,疗程至少 8-12周。
2、促动力药:促动力药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单独使用疗效差,其不良反应也限制了它们的应用。提高LESP的药物正在研究中。
3、其他:制酸剂可中和胃酸,常用的药物是含有铝、镁、铋等的碱性盐类及其复合制剂,可用于解除症状。铝碳酸镁有吸附胆汁的作用,能保护食管黏膜, 有利于食管炎的愈合。
PPI治疗食管炎8周的愈合率约为90%。治疗8周后需要复查胃镜, 了解食管炎的愈合情况,如食管炎未完全愈合,则疗程要延长至12周。
4、维持治疗:PPI几乎可以愈合所有的食管炎,但停药6个月后的复发达 80%,反流性食管炎必须进行维持治疗。PPI维持治疗的效果优于H2RA 和促动力药,维持治疗药物用量无统一标准,多用常规剂量的PPI。按需(on-demand)服药,即出现症状后病人自己服药至症状被控制是不错的选择,能减少患者的用药量并节省费用,应选用起效快的PPI。
反流性食管炎指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而引起的食管黏膜炎性病变,可并发食管狭窄、出血、穿孔和Barrett食管等。
那么,反流性食管炎有什么症状呢?针对这个问题,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希望它们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有什么症状?
(1)反流症状:如反酸、反食、嗳气,饱餐后容易出现上述反流症状,有的在卧位时反流症状明显。
(2)食管刺激症状:如胸骨后烧灼感、胸骨后痛、吞咽疼痛等,少数吞咽时发噎感。
(3)食管外刺激症状:有咳嗽、气喘,咽喉炎、口腔溃疡、鼻窦炎等,部分发生肺炎;也有在熟睡时反流物吸入气道,引起呛咳、气喘,甚至窒息感。
(4)并发症:反复发作可发展成食管狭窄;严重者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及不同程度的缺铁性贫血;可并发食管穿孔;少数可发展至Barrett食管。
食管下段括约肌静止张力是防止胃内容物从压力高的腹腔反流到压力低的陶廓的屏障。在正常情况下,食管下端的环肌呈收缩状态,保持一定张力。该处有二类神经支配;一是以漂吟能物质为传递介质的粘膜厂的交感神经,有抑制作用,使食管下端松弛。一是以服碱能物质为介质的具有兴奋作用的神经支配,通过纵肌来提高该处的张力。当LES功能受到内在或外来因素的影响时则发生病变。
反流性食管炎的致病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如下:
1.食管或胃手术后:全胃或胃大部切除、食管贲门切除、贲门形成术、迷走神经切断术后等,引起胃LEs功能障碍、使胃液中的盐酸、胃蛋白酶、或十二指肠内容物、碱性胆汁、胰液反流入食管,刺激食管粘膜。
2.呕吐物刺激:酸性呕吐物对食管粘膜的刺激性很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思者,由于胃窦痉挛及继发性幽门、十二指肠梗阻引起高酸性胃液反流;某些疾病引起长期反复呕吐,如胆道疾病、慢性胃炎、功能性呕吐、偏头痛等,使胃酸、胃蛋白酶反流入食管,导致食管粘膜屏障和LEs的功能受损。
3.饮食失当:有些食物可直接对食管粘膜有刺激性,如大量烟酒、过于辛辣食物、过热食物灼伤食管粘膜。另钉些高脂饮食,如巧克为、咖啡、RJu可乐等,可使胃酸分泌增加,在高胃酸的情况下,当LEs功能不全时,易产生反流性食管炎。
4.某些药物不良作用:有些药物既对食管粘膜有刺激,又可使I"Es张力功能降低,如茶碱类、抗胆碱能药物、β受休阻滞剂、烟酸、黄体酮等,致使LEs张力降低后,胃内容物易于反流。
5.内在因素:某些胃肠道激素,如胰泌素、胰高血糖素、肠抑胃肋(GIP)、血管活性肤(DIP)等
反流性食管炎(RE)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食管黏膜的破损,即食管糜烂和(或)食管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成人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西方国家的发病率高,而亚洲地区发病率低。这种地域性差异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但近二十年全球的发病率都有上升趋势。中老年人、肥胖、吸烟、饮酒及精神压力大是反流性食管炎的高发人群。
1食管狭窄:
由于食管黏膜长期充血、水肿甚至糜烂后而发生纤维化,继而易发生食管瘢痕性狭窄。
2慢性咽炎和声带炎:
由于酸性胃内容物、十二指肠液、胆汁反复反流入食管,上至咽喉部所致。
3食管裂孔疝:
反流性食管炎易并发食管裂孔疝。中心型裂孔疝病人,具有典型的烧心灼热感,若偏心型裂孔疝病人仅表现胸骨后不适感或饭后胃胀、打嗝、嗳气等。
4呕血:
严重食管炎病人,可因食管黏膜糜烂而出血,多为慢性少量或持久性出血,若发生边界性溃疡甚至穿孔则可大量出血。
5体征:
反流性食管炎无明显的阳性体征可查,只有个别病例可有胸骨后压痛,或剑突下轻度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