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2 10:25
下消化道出血粪便颜色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速度、距离肛门的远近等。量多、速度快,距肛门近的呈红色,反之可呈黑色。一般而言,下消化道出血多为鲜红色血。上消化道出血多为黑色。那么,下消化道出血的症状表现是什么?
1、便血
下消化道出血一般为血便或暗红色大便,不伴呕血。但出血量大的上消化道出血亦可表现为暗红色大便;高位小肠出血乃至右半结肠出血,如血在肠腔停留较久亦可呈柏油样。
2、周围循环障碍
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量达血容量的10%~15%时,除畏寒、头晕外,多无血压、脉搏等变化;出血量达血容量的20%以上,则有冷汗、心慌、脉搏增快、四肢厥冷等急性失血症状。若出血量达30%血容量以上,则出现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显示血压下降、脉搏频数微弱、呼吸急促及休克等。
不同病因引起的下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不一样。
下消化道出血量小者可无临床症状,或仅在检验粪便潜血试验时才予发现;小量而反复的出血可引起贫血,大量而持续的出血则引起休克。由于病因很多,其临床表现也不一致。
(1)肠道肿瘤:
直肠、结肠癌在未发生大出血之前多数已有明显症状,如大便习惯和粪便形状改变、腹胀、腹痛等,约10~20%病例可发生急性大量出血。偶也有肝癌侵入结肠肝曲,子宫颈癌侵入直肠而引起大量便血。引起便血的其他恶性肿瘤有淋巴肉瘤、黑色素瘤等,但远较癌肿为少见。良性肿瘤如平滑肌瘤等,当其体积较大时,也可引起便血。
(2)肠息肉:
息肉的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内,儿童尤多见。一般为少量或中等量反复多次出血,血液附在粪便表面,个别病例出血量大,色较鲜红。
(3)肠道炎性疾病: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并发大出血者较少见,约4%,出血前已有腹泻、粘液血便或脓性便史,好发于20~50岁,多有排便后腹痛缓解的特点。急性坏死性小肠炎有腹痛、腹泻、便血和毒血症四个主要症状,血便呈暗红色或鲜红色糊状,有时出血相当严重。溃疡型克隆病患者可有便血,出血前常有低热、腹泻、腹部疼痛和压痛。
(4)结肠憩室:
过去认为结肠憩室很少发生出血,除非同时伴有憩室炎,但近年来证实无炎症时也可出血,并被认为系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发病率和性别无关。憩室出血多为急性,出血量远多於血管发育不良,因为前者来自结肠动脉血管支,而后者来自扩张的小静脉或毛细血管。出血量虽多,但75%病例出血能自行停止,出血的复发率很低。
(5)结肠血管发育不良:
又称结肠血管扩张或动静脉畸形,系一种老年人的退行性病变,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病变直径一般在0.5cm以下,多位于盲肠及升结肠,镜检所见的病变均由扩大的静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起始于粘膜下层,逐步累及粘膜层,最后使整个粘膜层充满扩大和变形的血管。临床表现为便血,出血量一般不多,但易反复发作;在约15%病例可有大量出血,然罕有导致休克者。
应按不同病因制定治疗方案,在未能明确出血的原因时,应先给予抗休克等支持疗法。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及末梢循环灌注情况,准确记录黑粪或便血次数、数量,定期复查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血尿素氮、电解质和肝功能等。补充全血,使血红蛋白不低于10g/dl、脉搏每分钟在100次以下。
(一)手术治疗 经过检查已基本弄清出血的部位和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手术的目的首先是控制出血,在病人全身情况和局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可对病变部位作较彻底的外科手术。盲目剖腹探查下消化道出血的失败率可达60~70%,且在术中切开肠管,逐段寻找出血来源,腹腔污染严重,有时仍遭失败,应严格掌握剖腹探查指征。
(二)介入放射学治疗 多配合选择性血管造影时进行。
1. 加压素动脉内滴注 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造影剂外溢时,即在该处经动脉导管滴入加压素,首次剂量为0.2μ/min,在灌注20分钟后复查血管造影,以明确出血是否停止。如出血已停止,继续用前述剂量维持12~24小时,然后逐渐减量直至停用,届时在导管内滴注右旋糖酐或复方氯化钠溶液以资观察,确无再出血现象即可拔除血管造影导管。如出血不止,增加加压素剂量至0.4μ/min,仍无效者应放弃加压素治疗,一般统计其有效率可达53~91%,与出血的血管口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加压素直接作用于血管壁的平滑肌,特别是末梢小动脉,故对口径较大的血管出血效果较差。加压素治疗有一些副作用,如用药后心动过缓、诱发心律失常等,近也有报道并发乙状结肠梗塞,或因加压素返流入主动脉而引起一侧下肢严重缺血的情况,加压素的浓度不宜太高。
2.动脉栓塞疗法 可采用各种不同的短暂或永久性的栓塞材料,如对于溃疡、糜烂、憩室或外伤性撕裂等可采用短暂性的栓塞剂止血,经一定时间后一时性栓塞的血管再通,以减少对栓塞部位不必要的损害;而对动静脉畸形、血管瘤、毛细血管瘤或静脉曲张等可采用永久性栓塞剂。短暂性栓塞剂有自体凝血块和明胶海绵,前者在数小时至1天内被溶解吸收,后者可维持7~21天左右。永久性栓塞剂有PVA粒子和金属线圈,PVA粒子直径大于420μm者用于肠道出血未见肠缺血坏死发生,但直径小于250μm的PVA粒子用于栓塞则有相当的危险性。至於多聚物、硅胶及无水酒精可阻塞末梢血管而引起肠管缺血坏死,一般不用于肠道出血病例。虽然栓塞治疗仍有发生梗塞的可能,但不少作者认为这一治疗可帮助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渡过危险期,待病况好转后再进行择期手术,动脉栓塞的使用仍应谨慎。
(三)止血剂的使用 可静脉注射维生素K1、对羟基节胺等,也可经静脉滴注加压素,剂量同动脉滴注。
(四)局部止血治疗 在纤维结肠镜所及的范围内,对出血病灶喷洒肾上腺素、高铁止血剂,也可用高频电凝、冷冻或激光止血。在某些肿瘤病灶,冷冻或激光光凝不但可予暂时止血,也能作为姑息性治疗的手段。
上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和黑便。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平日饮食不当。如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患者,大多有饮食不节、饥饱失常、冷热不调或过食肥甘、辛辣食物及喜食生冷食物的病史。长期饮食不当,会影响胃的功能,损害胃黏膜的防御屏障,使胃黏膜产生病变。中医认为,饮食不节、饥饱失时、冷热不调,均能使脾胃受伤,运化失常,从而使燥热内生,灼伤血络,引起吐血、便血之症。
不同时期的营养饮食
1、出血期
消化道大量出血,尤其是上消化道出血时,应暂时禁食,迅速由静脉输液。严重休克时则应准备输血。
少量出血,以进流质饮食为宜。条件许可时,应在短期内以牛奶为主要食物。牛奶能中和胃酸,有利于止血。流质饮食除牛奶外,还可用豆浆、米汤、藕粉等。
2、恢复期
一般在出血停止24小时后,方可开始给予少量的流质饮食,并密切观察有无再度出血。若情况稳定,由逐渐增加流质饮食数量,并酌情改为半流质饮食和软食,直至正常饮食,恢复期的流质饮食可参考本病宜忌食物部分所附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流质食物选择表。
饮食调理
经常喝牛奶可预防上消化道出血。溃疡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多因酸性胃液销蚀胃壁,损伤血管所致,为防止晚间胃酸分泌高峰期分泌过多胃酸,临睡时喝杯热牛奶,可保护胃黏膜并中和胃酸,并可有效地预防反复发作的胃出血。
宜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凡有出血倾向者,宜多吃含维生素C、维生素K食物,
绿叶蔬菜中维生素中C含量很丰富,柑橘、柚子、番茄、柠檬中维生素C的含量也很高。菠菜、卷心菜、花菜、油菜和植物油中维生素K的含量较高。多吃含维生素C、维生素K新鲜水果和蔬菜,能改善毛细血管的渗透性,降低血管的脆性,有利于止血。还可多进食花生衣、白木耳、荠菜、金针菜、百合、藕汁、乌贼骨等,有止血作用的食物。
饮食禁忌
1、忌食酒、烟、浓茶、咖啡:经常饮用烈性酒,对胃黏膜有较大刺激,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禁饮。长期嗜酒,对肝脏的损害也较大,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极易诱发上消化道出血。
烟叶中的有害成分对消化道黏膜有较大的刺激作用,易使消化道黏膜发炎,造成幽门及食道下端括约肌功能紊乱,以致胆汁及胃内容物返流,加重病情。对有上消化道出血病史的患者4,禁烟尤为重要。
浓茶、浓咖啡可强烈刺激胃酸分泌,不利于消化道炎症的消退和溃疡面的愈合,因而有消化道出血病史的患者不宜喝浓茶和浓咖啡。
2、禁忌辛辣及刺激性食物:辛辣、香燥、油煎等食品性热动火,另外海腥发物刺激性较大,可损伤胃肠黏膜,引起出血。
在现代生活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人们生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每一个人所面对的来自学习,工作,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很容易形成不健康,不合理,不规律的饮食生活习惯。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家庭中消化道出血的急救措施。
1、当发生呕吐鲜血或排黑便时,病人的紧张情绪会加重出血。正确做法是安静卧床,病人或家人应把情况告诉邻居或单位同事,并有人陪同一起就诊,防止出现意外。
2、消化道大出血病人,可先平卧,头低肢高,在脚部垫枕头,与床面成30度,以利于下肢血液回流到心脏,保证大脑血供。呕血时,将病人的头偏向一侧,以免血液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同时注意保暖。对已发生休克者,应及时清除口腔内积血。同时与急救人员联系。
3、如病人情绪烦躁,可让其口服安定类药片,减轻应激反应,有利于出血自止。也可缓慢间断饮用5摄氏度左右冷饮或冰水,每次100至200毫升。
4、出血发生后停止进食,以免加重食道静脉破裂,也不可服稀盐酸、食醋或其他助消化药,以免使溃疡加深,出血难止,更不可腹部热敷,以免胃肠充血,加重出血。
5、往医院转送病人时,无论用急救车还是出租车,都应让病人平卧,防止颠簸,以免加重休克。
温馨提示:
如果大量出血又未能及时送到医院,则应立即安慰病人静卧,消除其紧张情绪,注意给病人保暖,让其保持侧卧、取头低脚高位。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严重的症候。消化道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管道,包括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直肠。上消化道出血部位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的出血。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出血称为下消化道出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