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30 07:45 来源:网友分享
其实中医治疗便秘还是很好的,中医一般都是治标治本的,治疗疾病的效果也是很好的,对于便秘的患者主要还是采用中药调理的,可以采用的药物也是很多的,比如可以选用济川煎,主要的药物就是当归,肉苁蓉,升麻,泽泻,还可以再加些首乌,核桃肉,肉桂这些的,可以帮助患者温通开秘的,主要还是大便艰涩的患者。
如果患者便秘是大便干结排不出的话,就可以喝些六磨汤,药物都有枳实,木香,乌药,大黄,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加些栀子,桃仁,赤芍等的,可以帮助其顺气行气的。如果患者是排便困难的话就需要患者清热润肠,可以选用麻子仁丸,还需要泄热通腑,就可以喝些胃承气汤的,对患者的便秘都很好的。
在平时的时候还可以用蒲公英治疗的,主要就是把蒲公英晒干后加水煎好就可以服用的,适当加些蜂蜜白糖也是可以的,还有桑葚子,也是把桑葚子加水煎好,再加些冰糖就可以了,还有决明子帮助治疗便秘,主要就是把决明子加些白开水冲泡就可以了,喝了可以帮助患者润肠通便的。
1、土豆蜜汁
制法:取一个土豆,洗净不去皮,用开水烫几分钟后放在碗里捣碎,再用纱布过滤出土豆汁,取土豆汁再加适量蜂蜜,少量开水冲饮。
2、萝卜汁
制法:将白萝卜洗净后,放入碗中捣碎,用纱布过滤出萝卜汁。在萝卜汁里加入热水、蜂蜜后饮用。
3、凉拌芹菜
用新鲜芹菜100克,洗净用开水烫后切成小段,加适量醋、味精、精盐,也可加少量糖,拌匀食用。有降压通便之功效。
4、炒红薯叶
红薯叶250克,加入少量油盐等调料炒熟,1次吃完,1日2次。有滑肠通便作用。
5、香蕉
香蕉含有的大量水溶性植物纤维,能够引起高渗性的胃肠液分泌,从而将水分吸附到固体部分,使大便变软而易于排出。
6、火龙果
火龙果有预防便秘、促进眼睛保健、增加骨质密度、可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帮助细胞膜形成、预防贫血、降低胆固醇、皮肤美白防黑斑的功效外,还具有解除重金属中毒、抗自由基、防老年病变、瘦身、润肠滑肠等功效。
1.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对于经常容易发生便秘的患者,一定要注意把大便安排在合理时间,每到时间就去上厕所,养成一个良好的排便习惯。
2.积极锻炼身体
俗话说的好,活动、活动,大便自通。散步、跑步,作深呼吸运动、练气功、打太极拳,转腰抬腿、参加文体活动和体力劳动等可使胃肠活动加强和食欲增加,腹肌、膈肌、肛门肌得到锻炼;提高排便动力,预防便秘。经常劳动的农村老年人都很少便秘,而懒于活动,养尊处优的城市老年人便秘者较多,说明了这个道理。
3.及时治疗有关疾病
如何预防便秘?有关疾病的治疗对预防大便秘结亦有一定的作用,如大肠憩室炎、结肠肿瘤、过敏性结肠炎、结肠狭窄;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子宫肌瘤;铅、汞等金属中毒。
保持情绪舒畅和居室环境舒适老年便秘患者应做好安慰解释工作,使其情绪舒畅,避免七情刺激,并使居室保持清洁、空气流通、湿度适宜。老年患痔,可常服黑芝麻、蜂蜜等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中医便秘肠清贴通过磁石在肚脐的调节功效及黑膏药的透皮吸收作用,可以激发经气,通经脉,促进气血运行,提高肠蠕动力度,清理肠道,消除排便不畅、便秘腹胀等不良现象,对痔疮亦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平时应多活动,避免久坐久卧,增强腹肌力量,促进气血流通早晚饭后有质量的行走30~60min,保持站位顺时针按摩腹部10~20次,然后左右转动腰骶部,上床睡觉前进行下蹲10次训练,可有效地缓解便秘。
对于卧床或无自理能力的患者应协助或指导患者按摩腹部,患者取仰卧位或半卧位,自然放松,操作者或患者自己用手的大小鱼际在患者脐周沿顺时针方向按摩,每次10~15min,每天早晚各1次,也可于餐前20min或餐后2h进行,以促进蠕动,但此法慎用于腹部术后2周内肠梗阻、肠内肿瘤、急腹症、急性心衰患者。
运动(至少15分钟,汗出时避风,持之以恒)可促进血液循环。尽量不久坐久站,别让血流滞于肛门。静坐一段时间后要起来走动走动,促进血液循环。
当便秘被医学界认为是一种疾病的时候,很多的人还对这种疾病不以为然。但是在我们的身体受到这种疾病危害的时候,才真正重视便秘这种疾病。那么,便秘都有哪些症状会伤害到我们身体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1)便秘伴剧烈腹痛,腹胀及呕吐等症状,常提示为急性便秘,应考虑有肠梗阻的可能,肠梗阻时,腹部听诊多可闻及肠鸣音亢进或闻及呈高调的金属音,至晚期可发生肠麻痹。
(2)便秘伴腹部包块,可能为结肠肿瘤,腹腔内肿瘤压迫结肠,肠结核,克罗恩病(Crohn病)或肿大的淋巴结等,左下腹扪及活动度较大的索条状或腊肠状肠管时,应疑及是乙状结肠痉挛。
(3)便秘与腹泻交替,并有脐周或中,下腹部隐痛时,多提示为肠结核或腹腔内结核,克罗恩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或肠易激综合征等病变。
(4)下腹部或直肠,肛门内胀痛不适,用力解出坚硬而粗大的粪团后胀痛减轻,多提示为直肠性便秘(排便刺激减弱);左下腹隐痛不适,解出呈栗子状的坚硬粪团后,隐痛缓解,多提示结肠痉挛或肠易激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