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5 06:56 来源:网友分享
胃窦炎也不是什么大病,及时治疗就可以。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目的是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炎症。治疗应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对无症状、幽门螺杆菌阴性的非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无需特殊治疗。
1.关于根除幽门螺杆菌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症状为消化不良,其症状应归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范畴。目前国内、外均推荐对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行根除治疗。因此,有消化不良症状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均应根除幽门螺杆菌。
2.关于消化不良症状的治疗
由于临床症状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之间并不存在明确关系,因此,对症状治疗事实上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性治疗。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者可应用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和(或)有结合胆酸作用的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制剂)。有胃黏膜糜烂和(或)以反酸、上腹痛等症状为主者,可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选用抗酸剂、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PPI)。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及盐酸伊托必利等可用于上腹饱胀、恶心或呕吐等为主要症状者。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瑞巴派特、替普瑞酮、吉法酯、依卡倍特及铝碳酸镁等适用于有胆汁反流、胃黏膜损害和(或)症状明显者。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可用于有明显精神因素的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患者。中药治疗可拓宽慢性胃炎的治疗途径。上述药物除具对症治疗作用外,对胃黏膜上皮修复及炎症也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二者的关系符合Koch提出的确定病原体为感染性疾病病因的4项基本要求,即该病原体存在于该病的患者中,病原体的分布与体内病变分布一致,清除病原体后疾病可好转,在动物模型中该病原体可诱发与人相似的疾病。
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有两种突出的类型:胃窦为主全胃炎和胃体为主全胃炎。前者胃酸分泌可增加,因而增加了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危险性;后者胃酸分泌减少,使胃溃疡和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
2.其他因素
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时含胆汁和胰液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可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受到消化液的作用,产生炎症、糜烂、出血和上皮化生等病变。其他外源因素,如酗酒、服用NSAID等药物、某些刺激性食物等均可反复损伤胃黏膜。
1.胃镜及活组织检查
胃镜检查并同时取活组织作组织学病理检查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内镜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见红斑(点状、片状、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及渗出等基本表现;有时可见糜烂及胆汁反流。由于内镜所见与活组织检查的病理表现常不一致,因此诊断时应两者结合,在充分活检的基础上以活组织病理学诊断为准。
2.幽门螺杆菌检测
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时可同时检测幽门螺杆菌,并可在内镜检查时多取1块组织作快速尿素酶检查以增加诊断的可靠性。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可在胃镜复查时重复上述检查,亦可采用非侵人性检查手段,如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及血清学检查(定性检测血清抗幽门螺杆菌IgG抗体)。但近期应用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铋剂等药物者会使上述检查(血清学检查除外)呈假阴性。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造成胃炎的“凶手”之一,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纠正生活中不良的饮食习惯。尽量放弃对浓茶、咖啡、辣椒、芥末等食物的莫名执着,长期摄入这些食物会刺激胃液分泌或损害胃粘膜,对胃造成伤害。另外,长期食用过油、过烫、过凉、过酸、过辣、过咸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或者是暴饮暴食、饭前大量饮水、吃过饱等都可能引发胃炎。
要养成按时吃饭的好习惯,就餐问题一定要定时定量。进餐的时候细嚼慢咽,这样有利于胃的消化和减少胃的刺激。建议少量多餐,这样可以避免发生胃胀或者胃酸过多而导致刺激食道粘膜的问题。
尽量少吸烟、少喝酒。烟瘾、酒瘾这两者绝对是造成各种疾病的“强大推手”。近来频频爆发的肺癌、胃炎、心脏血管疾病等案例无一不与烟酒挂钩,足见戒烟戒酒是多么的刻不容缓!
另外,生活不规律,工作压力过大,工作过于劳累,精神高度紧张,睡眠不足等也很有可能导致胃炎,平时应保持乐观的开朗的心态,学会放松心情,享受生活的乐趣,维持正常的睡眠时间。
在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多吃一些帮助缓解胃炎的食物。
食物应选择富有营养且易消化的细软食物,例如豆腐、大米粥、酸乳、南瓜、马铃薯、红萝卜等,饮食尽量保持清淡且品种丰富;另外,胃炎患者宜多吃水果蔬菜,例如芹菜、菠菜、香蕉、苹果等。这些食物不仅可以缓解胃炎,还能够充分的补充胃炎患者缺乏的营养。